“以前开电动车总盯着续航表,冬天开空调更是焦虑,要是能跑 1000 公里,根本不用再为充电发愁了!” 在北京某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市民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千万车主的心声。11 月 23 日,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在广汽集团建成并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的消息,让 “电车续航破千公里” 从技术构想迈向现实,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相关话题迅速占据各大平台热搜榜。
技术突破:“无液” 电池破解续航与安全难题
“全固态电池与传统锂电池最大的区别,在于彻底告别了液态电解液,实现了‘全固态’能量存储与转换。” 广汽集团平台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动力研发负责人祁宏钟在产线现场向记者介绍,这条产线生产的车规级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液态电池提升近一倍,能让原本续航 500 公里以上的车型轻松突破 1000 公里。
这一突破源于两大核心技术革新。在负极制造环节,传统液态电池需经过原浆、涂布、滚压三道工序,而新产线采用的干法工艺将其 “三合一”,不仅降低了能耗,更将电极面容量从不足 5 毫安时每平方厘米提升至 7.7 毫安时每平方厘米。更关键的是电解质材料的升级,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耐热性可达三四百摄氏度,远超传统液态电解液不足 200 摄氏度的耐受极限,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起火爆炸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还通过 “碘离子胶水” 技术,解决了固态电解质与金属电极界面贴合的行业难题。碘离子能像 “交通警察” 一样自动填充界面缝隙,让锂离子传输更顺畅,而清华大学研发的含氟保护壳技术,使电池在 120℃高温和针刺测试中均能保持安全稳定。“续航与安全的双重突破,标志着我国固态电池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祁宏钟强调。
产业推进:从实验室到产线的跨越
在广汽集团的全固态电池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电极制备、叠片组装等工序。这条产线率先具备了 60 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条件,目前已进入小批量测试阶段,计划 2026 年开展装车实验,2027 至 2030 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产线落地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指出,固态电池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焦点,中国凭借技术积累和制造优势,未来有望占据全球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2025 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 至 2026 年将迎来半固态电池产能建设高峰,2027 年后 GWh 级全固态电池产线将集中落地,到 2035 年全球固态锂电池出货量有望突破 900GWh。
不过产业规模化仍面临挑战。目前全固态电池成本约 2 至 3 元 / Wh,是液态电池的 4 至 6 倍,且行业实际投产的 25GWh 产能中,有效利用率不足 20%。海目星激光董事长赵盛宇表示,全固态电池产线单 GWh 投资达 2.5 至 3 亿元,是传统产线的两倍,设备工艺的升级换代仍需时间积累。
市场变革:重塑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正在悄然改变市场生态。在应用端,固态电池配套车型已从 35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下沉至 30 万元以内区间,亿航智能更已用其完成全球首次 eVTOL 飞行试验,续航提升 60% 至 90%。
“续航焦虑是制约电动车普及的最大障碍,1000 公里续航将彻底改变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某新能源车企市场总监分析,随着固态电池量产,电动车将在长途出行场景中具备与燃油车抗衡的能力。机构预测,2027 年后新能源汽车将取代储能成为固态电池的最大应用市场,2035 年后更将拓展至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
消费者对新技术充满期待。在上海车展上,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展车前人头攒动,预订量已突破千台。“如果续航真能到 1000 公里,我立马把燃油车换成电动车。” 上海市民李女士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而对于北方用户关注的低温性能,测试数据显示,固态电池在零下 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达 85%,远超传统锂电池。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升级
面对广阔前景,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加速布局。除广汽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均已建成固态电池中试线,硫化物、聚合物等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祁宏钟透露,团队正在攻关第二代技术,目标将电池能量密度再提升 30%,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降至 1 元 / Wh 以下。
“从 500 公里到 1000 公里,不仅是续航数字的翻倍,更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的跨越。” 张小飞认为,固态电池的普及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 “里程自由”,加速交通领域的电动化转型。随着技术不断成熟,那个 “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的时代,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