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想法跟以前可真是不太一样了。
过去大家看的是这车是哪国牌子,发动机排量多大,结不结实。
可现在,特别是咱们国内的一些新品牌出来以后,大家讨论的东西全变了,都开始聊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座椅能不能躺平,有没有冰箱。
就拿最近网上讨论挺火的这款理想i8来说吧,很多人看完第一感觉都不是“这是一辆车”,而是“这是一个会跑的精装修小户型”。
这种变化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说明咱们中国人对车的需求,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升级到了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而咱们自己的汽车品牌,好像特别懂得怎么满足大家这种新想法。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地方说起,就是大小和样子。
这款理想i8的车长超过了五米,轴距也超过了三米。
这个数字可能听着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就是它把四个轮子尽量往车头和车尾推,把中间最宝贵的地方,完完整整地留给了坐在里面的人。
所以你看它的侧面,会感觉车头不长,车厢特别长,跟我们以前印象里那种高高大大的越野车不太一样,反而更像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
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就是让车里的空间利用到最大化。
这背后其实是对咱们中国家庭用车习惯的一种深刻理解。
很多家庭买车,都不是一个人开,而是要带着老婆孩子,有时候还要捎上父母,一大家子人出门,空间小了肯定不行,坐着憋屈。
所以,先把空间搞大,让每个人都坐得舒舒服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进了车里,那种“家”的感觉就更明显了。
整个中控台和车门上,你基本上找不到什么硬邦邦的直线条,到处都是圆润的弧线,手能摸到的地方,也大都用了软软的皮子包着。
这种设计会让人在心理上就觉得很放松,很安全,不像有些车一坐进去全是冰冷的塑料和金属,感觉很生硬。
然后最抢眼的,肯定是那两块连在一起的大屏幕,尺寸都达到了15.7英寸,分辨率还特别高。
这屏幕已经不能叫车载导航了,完全就是两台高清晰度的小电视。
开车的人用一块看导航,旁边坐着的人用另一块看电影、追连续剧,互相不耽误。
你想想,节假日开车出去玩,堵在高速上的时候,别人可能在烦躁地按喇叭,而你们家孩子可以在车里安安静静地看动画片,这体验一下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把客厅里的娱乐活动,直接搬到了车上。
当然,一个合格的“移动的家”,光是前排舒服还不够,后排的体验才是重头戏。
毕竟很多时候,买这种车的车主是坐在驾驶位,而家里最重要的领导和孩子是坐在后排的。
这款车的后排座椅,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它不仅能像飞机头等舱一样,按一个钮就能慢慢躺倒,脚底下还会伸出一个长长的腿托,让一米八的大个子也能伸直腿休息。
更夸张的是,座椅里面还装了按摩功能,据说能模仿泰式按摩和中医推拿的手法。
长途旅行坐久了腰酸背痛,在车里就能做个“大保健”,这想法确实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心思。
再加上头顶上那块巨大的天窗,能隔绝掉绝大部分的紫外线,还有能随着音乐节奏变色的氛围灯,整个后排就变成了一个非常享受的私人空间。
这种把后排乘客当成“老板”来伺候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非常懂中国的人情世故了。
除了这些大件,真正让人觉得这车“贴心”的,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
比如,在前后排中间的扶手箱里,藏了一个可以升降的小冰箱,最低能到零下十几度。
夏天出门,随时能喝上冰镇的饮料汽水;家里有小宝宝,还能用它来储存母乳或者给奶瓶保温。
这个功能可能你一年也用不了太多次,但只要你需要的时候它有,你就会觉得这钱花得值。
还有,前排座椅的后面,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可以翻折出来的小桌板,还挺结实,能放个笔记本电脑。
这样一来,在外面等人的碎片时间,就可以在车里处理一下工作,或者让孩子在上面写写作业、画画画,车子就瞬间变成了一个临时书房。
甚至连方向盘加热这种功能,它都做得更细致了,以前很多车只有方向盘的圆圈部分是热的,它连中间的辐条部分都一起发热,冬天开车一上手,整个手掌都是暖暖的。
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小心思”,把一个工业产品,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说了这么多舒服的配置,也得看看这“房子”的“地基”牢不牢固。
毕竟车还是要开的,安全和性能才是根本。
这方面,它也给出了现在主流的配置。
前后两个电机,加起来的力气很大,所以别看这车又大又重,开起来一点不肉,提速很快还很安静。
底盘用的是现在好车上流行的空气悬挂,可以根据路况自己调节高低和软硬,过个坑坑洼洼的路面,车里感觉就很平稳,不会有那种颠簸感,保证了“精装房”的居住品质。
而且据说以后还会加上后轮转向功能,这就能让这个五米多长的大车在掉头、拐小弯的时候变得非常灵活,解决了大车在城市里不好开的难题。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续航问题,它用了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电池,纯电能跑七百多公里,而且充电速度特别快,号称充五分钟就能再跑两百公里,基本上解决了开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总的来看,像理想i8这样的车出现,代表了一种造车的新思路。
它不再是简单地去跟国外的老牌车企比谁的发动机技术更牛,谁的品牌历史更悠久,而是换了一条赛道,从咱们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需求出发,去思考大家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出行空间。
它把家里的客厅、影院、卧室甚至书房的功能,都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辆车里。
这种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建立在对我们自己市场、自己用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它让我们看到,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用一种更聪明、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定义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