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车龄的斯柯达明锐,新车10万现在只卖6万?合肥4S店直接把一半展厅改成蔚来充电站!"这不是二手车商甩货,而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真实惨状。2025年前七个月,斯柯达只卖出5560辆车,比2018年巅峰期的34万辆暴跌98%,平均每款车月销仅150台,相当于某些新能源品牌一天的销量。
更魔幻的是,这个在欧洲年销92万辆的品牌,一边在中国市场“躺平”,一边却在越南印度疯狂扩产。当大众把斯柯达新车研发预算砍到零,当马自达经销商偷偷改卖比亚迪,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曾经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怎么突然连“末班车”都赶不上了?
七年崩盘:从月销3万到店员比顾客多
2008年刚进中国的斯柯达有多风光?两年卖18万辆,2018年冲到34万辆,明锐、速派都是4S店里的香饽饽。那时候销售顾问穿西装打领带,客户得排队等试驾。
可到了2025年,合肥某4S店把20人销售团队裁到只剩3人,展车全是仓库调来的试驾车。二手车市场更夸张:指导价10万出头的明锐,三年车龄残值只剩6万,比同期的吉利星瑞还低15%。销售经理苦笑着说:“现在来看车的,八成是问能不能用燃油车置换蔚来。”
三重暴击:慢、贵、土
斯柯达的死法堪称合资品牌教科书式溃败。先说“慢”:2025款车型还在用2018年的设计语言,中控屏像是汽配城后装的。大众集团46个月的新车研发周期,比吉利银河L7的9个月慢了五倍。
再说“贵”:进口的Enyaq电动车比燃油版贵一截,续航却只有420公里,隔壁比亚迪元PLUS便宜5万还能跑510公里。更扎心的是成本——某日系B级车的零件来自12个国家,比国产车贵37%,而比亚迪DM-i混动系统成本只要1.8万,比合资对手低42%。
最致命的是“土”:20万级的合资车还在用7英寸小屏,15万的国产车早已标配12.3英寸联屏+连续语音交互。北京车展上,年轻人挤爆华为问界展台时,福特展位冷清得能听见空调声。
撤退还是死磕?合资品牌分裂了
有的品牌选择“卷铺盖走人”:三菱只剩帕杰罗一根独苗,大众广州工厂把燃油车间改成电池生产线。斯柯达更绝,直接停掉中国区新车研发,把资源扔去越南建厂。
但也有硬刚的狠角色:大众砸100亿搞本土化研发,ID系列销量暴涨67%;丰田拉着宁德时代开发定制电池,成本直降30%。苏州某合资变速箱厂的老员工透露:“流水线拆了一半,但德国总部突然空降了智能座舱团队。”
政策补刀:一张牌照判生死
上海新能源牌照政策成了压垮合资的最后一根稻草。燃油车拍牌费超3万,新能源直接送牌。算笔账:买合资燃油车落地23万,国产电车15万还省牌照钱,续航反而多200公里。
90后购车群里有68%把智能座舱当首选,但合资品牌L2+智驾渗透率只有12%,还不到自主品牌35%的零头。社交平台上“合资配置刺客”话题播放50亿次,全在吐槽“30万的车连360影像都没有”。
修车师傅都转行了
北京某斯巴鲁专修店老板王师傅,去年把举升机卖了换充电桩。“现在一个月修不到10台车,不如改行做理想汽车贴膜。”他指着角落里积灰的森林人配件说,“这些存货五折处理都没人要。”
马自达经销商更现实,直接把CX-5展位改成比亚迪海豹体验区。销售小张坦言:“领导说卖一台海豹提成800,卖CX-5只有300,傻子才跟钱过不去。”
欧洲火爆中国暴死?
魔幻的是,斯柯达2024年全球卖了92.66万辆,在欧洲增速6.9%。但中国消费者早不吃这套了——当德国总部还在炫耀“Enyaq获红点设计奖”时,小红书上的年轻人正吐槽:“这车机系统比我爷爷的诺基亚还卡。”
大众中国某高管私下承认:“我们错把中国当欧洲,等反应过来时,比亚迪已经冲到家门口了。”现在他们最头疼的是:展厅里那些滞销的燃油车,是该学宝马打折10万清仓,还是干脆运去非洲当二手车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