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监控下小米汽车突自开走,客服称误触曝光疑云

一辆停在店门口的崭新小米SU7,在无人靠近、车主持续监控的情况下突然启动,缓缓驶离。视频中,车主冲出房门追赶的身影与自动驾驶般的车辆形成刺眼对比。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一幕。

小米公司三天后回应:车辆未故障,是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发出了泊车辅助指令。客服最初误称“iPhone 16”触发指令,实为混淆了设备标识符。调查依据来自手机操作日志与车辆后台数据。车主最终认可结论。一场“自动驾驶”疑云,被定性为“误触”与“误解”的叠加。

但事情真的结束了吗?一个指令的发出,真能解释所有疑问?

智能汽车远程泊车功能的设计逻辑,本就建立在“人机协同”的信任之上。蓝牙近距离连接、App内多步确认、环境障碍扫描——这些层层设防的机制,意在防止意外启动。可当系统显示“指令已执行”,却无明确操作痕迹时,用户的第一反应不是自责误触,而是质疑:我的手机,真的能被无声唤醒?

这并非小米独有困境。特斯拉“自动加速”争议、宝马远程启动误发、通用汽车App漏洞,均指向同一问题:智能车控的便利性,正在侵蚀安全感知的底线。手机躺在口袋里,App却可能因界面设计过简、响应过于灵敏,或系统异常波动而误触发关键功能。更令人不安的是,普通用户无法实时查看操作日志,唯有厂商掌握完整数据链。维权时,他们面对的是一道“黑箱”。

小米此次处理,有值得肯定之处:快速响应、数据透明、当面核验。但客服将“iPhone 16,2”误作“iPhone 16”的沟通失误,暴露出服务体系对技术细节的准备不足。一句“可能是你误触”,在缺乏证据支撑前,极易被解读为推诿。用户要的不是技术术语,而是被倾听、被尊重的体验。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辩驳“谁之过”,而在重构信任机制。厂商应强制远程功能启用前二次确认,如短信验证码或生物识别;开放用户端操作日志查询权限,让数据可追溯、可验证;建立异常行为预警系统,对无交互状态下的指令自动拦截并提醒。

技术可以进步,但信任一旦破裂,修复成本远超想象。当汽车不再只是机械,而是能“听命于手机”的智能体,我们更需一条清晰的边界:便利的尽头,是安全;数据的掌控权,应回归用户手中。

智能的终极标准,不是它能做什么,而是它在不该动的时候,能否稳如磐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