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宏大叙事的标题,什么GDP突破天际,消费原地爆炸,我总建议你先别激动,摸摸自己的钱包,看看花呗账单,再决定是开香槟还是开瓶二锅头。
毕竟,国家的GDP和你口袋里的RMB,中间可能隔着一个太平洋,外加一个拼多多待砍清单。
所谓“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搞,听起来像是某种神秘的交接仪式,其实就是国家这个超级大公司在做下一个五年的PPT。
这份PPT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它决定了你手里的饭碗是铁的、瓷的还是泥的,决定了你下个月的工资条是变厚了还是变薄了,决定了你娃的补习班是能多报一个还是得忍痛砍掉。
这玩意儿不是挂在天上的风筝,是拴在你我脚脖子上的现实引力。
所以,当专家们说,我们人均GDP马上要摸到1.4万美元,一只脚踏进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是自豪,还是恍惚?
我猜更多是恍惚。
因为你可能刚因为共享单车涨价五毛钱而骂骂咧咧,或者正在研究怎么凑够六个钱包去撬动一个郊区老破小的首付。
这不矛盾,甚至非常真实。
因为经济增长这事儿,以前是抡起膀子搞基建,水泥一响,黄金万两。
现在不行了,再这么搞下去,路比车都多,房子比人都多,最后大家一起玩儿行为艺术。
所以高层也想明白了,未来五年的增长,不能再靠钢筋水泥和土方车,得靠咱们这14亿老百姓的购物车、创新小天才们的脑洞,以及更丝滑的社会运转方式。
这就是所谓的“高质量发展”,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前是把蛋糕做大,现在是研究怎么分蛋糕,以及怎么让吃蛋糕的人,吃得更爽,吃完还想吃。
第一刀,砍向了消费。
这事儿魔幻就好玩在,我们明明是全世界最会攒钱的民族之一,但居民消费率低得吓人,只有37.2%,跟国际平均水平53.8%差了一大截。
钱去哪了?
一部分被房子套牢了,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先毕恭毕敬地献给银行;另一部分在银行里“睡大觉”,因为你实在不知道除了存定期还能干嘛。
为啥不敢花钱?
因为财产性收入太低。
你看美国老百姓,很多是靠股票分红、基金收益就能满世界浪。
咱们呢?
财产性收入占GDP比重只有人家一半,这里面76%还来自银行那点可怜的利息。
至于股票分红?
A股股民听了都想笑,分红是什么?
能吃吗?
我们是来感受心跳的,不是来当股东的。
所以,你看政策开始各种骚操作了。
楼市,除了北上深这种宇宙中心还端着架子,其他地方基本都“壮士断腕”,限购是什么?
能吃吗?
但这只是第一层。
更深的意思是,以后房子要分化了。
想住得爽的,去买层高3米起步、低容积率的高品质新房,价格上天;刚需上车的,就去淘高性价比的二手房。
同一个地段,房价差个几倍不是梦。
这叫什么?
这叫“用金钱隔离烦恼”,也叫“精准满足不同韭菜的幻想”。
汽车也一样,以前是让你买车,现在是让你玩儿车。
什么改装、露营、修车、保养,整个链条都给你松绑。
意思就是,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个玩具,是个能持续从你兜里掏钱的销金窟。
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汽车美容师、露营地管理员,会越来越多。
以后你朋友问你干嘛的,你说你是“专业贴膜,兼职烧烤”,听着就很朋克。
最实在的,可能是带薪休假和错峰出行。
当大厂开始劝退“奋斗逼”,当中小学开始搞春秋假,意味着大家终于有时间花钱了。
以前是996没空花,以后可能是钱包空了没法花。
但不管怎么说,时间这个硬约束一旦松动,夜间经济、乡村旅游这种新场景,就像解开了封印的哈士奇,肯定要撒欢儿。
当然,前提是老板真的让你休,而不是“原则上同意,但项目很急”。
想让大家敢花钱,光有时间还不行,还得有钱。
前面说了,咱们财产性收入低,尤其是分红少。
现在风向变了,强调“投资与融资相协调”,翻译过来就是:别老想着圈钱上市,也得给股民们分点红。
你看9月份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额蹭蹭涨,如果这钱能实打实地变成居民口袋里的红利,那消费的发动机才算真正点着了。
第二块,是民生保障。
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不是你老板画的大饼,也不是PPT里的星辰大海,而是你病了、老了,兜里还有没有钢镚儿的终极问题。
说白了,就是“投资于人”,这四个字,听着高大上,翻译过来就是:国家终于想起来,韭菜也需要施肥了。
你看,十几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涨幅还挺猛,普遍超过10%。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是让打工人能抱团跟老板掰掰手腕。
还有农村养老金,终于有人意识到“农村生活成本低”是个天大的误会。
在村里,电费可能比城里贵,看个感冒都得跑几十里地,成本高着呢。
给农村老人多发点养老金,那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
教育和托育就更扎心了。
现在幼儿园大班免费,以后可能往托小班延伸。
育儿补贴还能抵扣个税。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是为了让你觉得,生个娃,好像也不是那么亏。
至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事儿想想就刺激,如果真搞到高中,那家长们至少能省下好几年的补课费,可以用来给自己买点好的,或者,给娃报个更贵的兴趣班。
医疗也一样,小病不用再往大医院挤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药品都在升级,还有家庭医生给你当健康管家。
医保目录跟刷新网页似的,不停地把新药、救命药加进来。
社保卡也变成了电子版,刷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这些变化,就像给每个人的生活装上了一个更结实的保险杠。
所有这些美好的变化,都需要钱和制度来撑腰。这就是第三和第四个层面:改革和产业。
改革的大头,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词儿听着很空,其实特别实在。
它要干掉的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以前,A省的酒就是进不了B省的超市,C市的企业就是拿不到D市的项目。
这种“地方保护”导致的“产业军备竞赛”,最后就是一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拆掉这些地方之间无形的墙,让好东西能自由流动,让企业凭本事吃饭,而不是凭关系。
咱们消费者,也能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钱从哪来?
中央财政开始加杠杆了。
以前是地方政府借钱搞建设,现在压力太大,玩不转了。
于是中央站出来说:我来。
超长期特别国债、育儿补贴,很多钱都是中央直接掏。
这就是“强中央事权”,相当于家里那个最有钱的大哥,决定亲自下场管管弟弟妹妹们的生活费和学费,免得他们乱花钱还办不成事。
最后,是产业迭代。
这决定了你未来去哪儿搬砖。
国家画了个“4+6”的圈,新能源、低空经济、新材料、航空航天,这四个是已经起飞的“当红炸子鸡”。
什么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链,珠三角的无人机,都是人才和资本扎堆的地方。
光一个低空经济,相关公司就超过5万家,以后开“飞的”的司机、无人机交通管理员,都会是正经职业。
还有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这些“未来产业”,虽然现在看着还像科幻小说,但国家已经开始砸钱布局了。
相关的大学专业、职业培训都在跟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孩子如果现在选了这些专业,毕业时可能正好赶上风口。
更重要的是,产业和就业是联动的。
机器人产业要爆发,就需要大量的机器人调试员和服务员;5G-A普及了,就需要远程医疗和工业智能的开发运维。
新能源汽车从一个链条变成一张网,懂智能网联和生态服务的人才,会比只会拧螺丝的工程师更吃香。
所以,国家也在搞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就是怕产业升级太快,把一大批人甩下车。
这是给你我这种普通人一个“强制升级包”,就看你愿不愿意下载安装了。
你看,消费、民生、改革、产业,这四个轮子是互相咬合转动的。
想让大家花钱,就得让大家有钱、有保障;想让大家有保障,就得靠改革释放资源、靠产业创造财富;想让产业升级,又需要消费市场去拉动。
这是一个闭环。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未来五年,就是一场大型的现实主义魔幻剧。
宏大的政策叙事,最终会变成你家门口新开的社区食堂,你手机里多出来的个税抵扣选项,你老板突然和颜悦色让你休年假,以及你可能会考虑跳槽去的一个全新的行业。
看清这个趋势,比什么都重要。
别总盯着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多看看官方发布的实施细则,多了解一下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理性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和钱包。
时代的大潮来了,你挡不住,但你可以学着冲浪,至少,也得给自己准备一个好点的救生圈。
这场变革已经开始了,你能否享受到红利,不光看顶层设计得有多好,更看你自己的姿势,够不够敏锐,够不够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