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设计的门把手将消失,小米SU7的半隐形款如何面对?

10月中旬成都那台小米SU7着火的视频刷屏后,大家争论的焦点不是火苗,而是——车门怎么就打不开?人群奋力拉扯的画面,像极了电影里的慢动作,可现实更残酷。 救援没能立刻把人拉出车外。

这个细节,瞬间把车门把手推上了风口浪尖。 当下争论的不是审美。

全新设计的门把手将消失,小米SU7的半隐形款如何面对?-有驾

也不是谁的设计更好看。 争论的是:遇险时,能不能快速把门打开。

国家层面也盯上了这个问题。 9月,工信部下属的标准机构启动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制定工作。

草案里有几个关键点,会直接影响未来的车型长相和功能。 GB三个字母不陌生。

它意味着强制标准。 按照草案,车门把手必须有机械释放功能。

什么意思?就是把手必须能靠纯物理结构让人把门打开。 电子信号触发的那种“按钮一按、门就弹”的玩法,被限制。

车内的开门把手也不例外。 内部拉手同样要求有机械可操作的通道,且不能被结构遮挡,还明确了放置区域。

车外把手则要保证在任何状态下,留出至少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 换句话说,哪怕把手“缩回去”,也得保留一个能让手伸进去抓的地方。

小小的尺寸要求,可能会让许多厂商的“酷炫隐藏式”设计翻车。 很多人已经把特斯拉、路虎、理想之类的隐藏或弹出式把手点名了。

这类设计在行驶中能省油,能让车更流线。 现实给了它们好评,但安全监管给了它们问号。

草案还强调,碰撞后外部应能无需借助工具直接开启车门,且门把手不能轻易断裂。 可以想象,未来车辆在发生事故后,救援人员或路人能更快地把人救出。

这是立规的初衷:用标准把“救人”和“设计”之间的天平向安全端倾斜。 把手的形态背后,是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利益:风阻效率与紧急救援可及性。

隐藏式把手好处明显。 高速时风阻小了,能耗降一点,续航多几公里。

车厂把它当成技术标签在吹。 但一旦发生事故,车体变形可能让把手连带机构失灵。

实话讲,事故中的打不开门,并不一定只有把手问题。 车门结构、铰链、门框甚至车身整片的变形,都可能让门“卡住”。但把手如果能在任何状态保持可操作,那救援成功率无疑更高。

回到成都的那起事件。 关于起火原因与现场数据,官方调查还在进行中,所有结论以工作组公布为准。

公开报道则指出,SU7的外把手并非纯机械结构,更多依赖电控信号来触发解锁。 这种设计在日常使用里便捷。

在事故现场,它会不会成为救援的绊脚石?这是民众担心的点。 政府动作的加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类似场景的焦虑——你不希望在关键时刻,漂亮的设计变成救命的阻碍。

对车企而言,这份新规不是简单的换个把手那么简单。 量产线要改。

全新设计的门把手将消失,小米SU7的半隐形款如何面对?-有驾

模具要改。 供应链也会被牵连。

对那些新势力来说,研发节奏快是一大优势。 很多年轻车企的开发周期短,产品迭代快,能更容易把新标准融入新车型。

对部分合资品牌、进口车型或销量较小的款型就尴尬了。 改造成本高,但不改就可能面临停售或上牌限制。

想象一下,某款低销量豪华车,原本靠设计卖点吸睛。 现在得为了合规,放弃那些“飞檐走壁”的把手设计,消费者可能会吐槽:设计师被抓去加班了—我佛了。

技术角度也没那么悲观。 机械释放并不等于丑陋。

市场上已经有既安全又美观的固定式把手案例。 只要设计与工程并行,完全可以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做到救援友好。

那些能把美学和安全做到平衡的厂商,未来会占到先机。 工信部草案预计可能在2027年1月1日起实施,但截至目前,正式文件还在走程序。

时间不算太久,车企还有缓冲时间去调整路线。 聊点更直观的。

想象一个夜晚。 路边车灯闪烁。

人群围成半圆。 有人用手机手电照进车厢。

求救声被风吹散。 几只手拼命往把手上掰。

把手却像被锁在了某个“高冷”的设计里。 这样的场景,不该成为常态。

把手本应是人与汽车最直接的桥梁之一。 设计的初衷是服务人,而不是只为美学打广告。

这场讨论触及生活的痛点。 技术进步值得庆祝,但安全也不能被设计语言牺牲。

把手的新规,更多是一种社会共识的回归:关键时刻,救人先于好看。 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提醒。

买车别只看脸。 功能、救援可行性、紧急逃生通道,这些也该列进必查清单。

收尾说一句话:汽车不是艺术品,更不是舞台道具,它更像家的一部分。 家里多一个门把手,能在紧急时救命。

我们愿意牺牲一点视觉上的“干净利落”,换取更大的安心。 你怎么看?遇到类似的救援故事,你有什么切身体会或建议?评论区聊聊,你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的救命提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