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那种“安全提示,开车莫做低头族”的八股文,我都想笑。
不是笑这个提醒不对,这个提醒太对了,对得不能再对了。我是笑这个世界实在是太魔幻了,魔幻到这种一本正经的废话文学,竟然还有存在的必要。
就好像你跟一个正在渡劫的修仙者说,道友,雷劈下来的时候你最好撑个灵力护盾,不然可能会有点疼。
这不废话吗?
问题是,现在的汽车市场,正在用尽一切力气,把驾驶员往“天雷灌顶”的路上推,而且是推得理直气壮,推得花里胡哨,推得你还以为自己占了多大便宜。
这个不务正业的推手,就是所谓的“智能座舱”。
你看现在的新车发布会,还有人正经讲三大件吗?讲操控?讲底盘?朋友,那都是上个世纪的土味情话了。现在大家比的是什么?是屏幕。
屏幕够不够大,够不够多,分辨率是不是2K、4K、8K,能不能K歌,能不能打游戏,能不能看电影。
车已经不是车了,车是一个移动的IMAX影院,一个会跑的网吧,一个带轮子的KTV包房。
一台二十万的车,恨不得把一半的成本都堆在那块发光的神龛上。大家对着那个发光的神龛顶礼膜拜,仿佛那就是通往未来的任意门,是科技的金钟罩铁布衫。
然后扭过头,用一种非常无辜且语重心长的口气,发一篇“安全提示”,告诉你开车不要分心哦。
这操作,就突出一个精神分裂。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你们地球人就是这么玩儿的?一边把海洛因做成糖果的样子塞到你嘴里,一边贴个标语说毒品有害健康。
属实是典中典了。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多年的中年人,对这种操作看得特别透。车企们不装了,摊牌了,他们的核心思路,已经从“造一台好开的车”,变成了“如何在我这台车里,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和钱”。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
以前的竞争是,我的发动机比你好,我的变速箱比你顺,我的底盘比你稳。大家在“开车”这个核心维度上卷生卷死。
现在不了。现在是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怎么让你死?就是在你的优势维度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一个你完全没准备过的战场。汽车的驾驶属性,就是那个被掀翻的桌子。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进攻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去路边吃盒饭。

“智能座舱”就是那个被引爆的餐厅。
你宝马不是说操控好吗?我屏幕能看电影。你奔驰不是说内饰豪华吗?我屏幕能玩3A大作。你丰田不是说省油耐用吗?我屏幕能刷抖音。
就问你怕不怕?
消费者怕不怕我不知道,反正老牌车企是真的怕了。所以你看现在,连奔驰S级都顶着个巨丑的大Pad,宝马i系列也开始整联屏,仿佛不搞个屏幕就没法证明自己活在21世纪。
大家都疯了。

这个逻辑的荒诞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夸张的思想实验场景。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剑客,毕生追求“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结果有一天,武林大会的规则改了,不比剑法了,比谁的剑鞘上镶的宝石多,谁的剑柄能放音乐,谁的剑穗能当充电宝。

你心态崩不崩?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观众还真就吃这一套。他们觉得,哇,这把剑好炫酷,机你太美,666。
于是,所有剑客都开始不练剑了,跑去做珠宝镶嵌和电路设计。整个武林,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当下的汽车市场。
他们解构了“驾驶”这件事本身。把一个需要全神贯注、关乎身家性命的行为,包装成了一种“享受”和“体验”。
但这种体验的内核是什么?是让你分心。
是是是,大屏导航确实爽,倒车影像确实方便。但问题是,这块屏它不安分啊!它一会给你弹个软件更新,一会给你推个音乐App,一-会问你要不要打开座椅按摩。
它就像一个话痨,在你耳边逼逼叨叨。

我有时候开车就想听个郭德纲,别的啥也不想干,但车机非要给我推荐什么氛围灯模式,搞得跟要去蹦迪一样,就很烦。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有点像个老古董,在跟新时代的风车大战。但讲真,这风车转得是真快,快得有点吓人。
它背后是一种反技术崇拜的民粹解构。
我们总以为,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比如自动驾驶,听起来多牛逼,L2,L3,L4,恨不得明天就L5,大家直接在车里躺平。
但真正的技术落地,关键从来不在实验室参数,而在于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你那个号称能识别万物的激光雷达,能识别一个逆行、S形走位、并且随时可能从车上掉下来一个暖水瓶的马路幽灵吗?
你那个算力堪比超级计算机的芯片,能算出一个大爷准备在哪个路口用哪个姿势进行碰瓷吗?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浑身是嘴都说不清。
同样的道理,智能座舱的死穴,也在于人性的不可控。
车企给你KTV,给你电影院,是假设你是一个有自控力的“理性人”,会在合适的时间干合适的事。

但人不是。人是情绪的动物,是欲望的奴隶。
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短视频,就足以让你把所有的交通法规忘得一干二净。因为那个瞬间,屏幕里的世界,比外面那个灰蒙蒙的现实世界,要诱人得多。
这根本就不是开车!这是在玩命!
所以,别再扯什么“开车莫做低头族”了。
在一个人均手机依赖症的时代,你把一个比手机好玩一百倍的东西,直接焊在方向盘前面,然后劝大家不要玩。
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用户信仰的自我催眠。
会买这种车的人,他就是要这个“科技感”,他就是要这种“未来感”。他买的不是交通工具,他买的是一个通往赛博朋克世界的门票。
你跟他讲安全,他跟你讲生态。你跟他讲危险,他跟你讲OTA。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就像果粉永远不会觉得苹果的信号有问题,特斯拉车主永远相信马斯克能带他们上火星。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说服一个虔诚的信徒。
那么,解决分心驾驶的终极方案是什么?
不是更牛逼的AI,也不是更严格的法规。
而是让所有车都变得巨TM难开,手动挡,没助力,方向盘重得像块铁,开五公里就一身汗。你看谁还有空玩手机?累都累死了,只想赶紧到家躺着。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在智能座舱这条修仙路上,大部分车企和用户,都在奔着成盒的路上一路狂奔,还觉得自己快要羽化飞升了。
这才是最大的荒诞。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