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开始“还钱”,中国汽车产业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9月15日,当东风、上汽、比亚迪、小米等10家车企集体在官网挂出“缩短账期、规范支付”的声明时,汽车圈没人觉得这是场普通的“政策响应秀”。要知道,就在半年前,某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供应商还在朋友圈吐槽:“货交了3个月,账期180天,商票贴现要扣15个点,等于白干还倒贴钱。”今天这场集体表态,撕开的何止是“拖欠账款”的遮羞布——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生态共建”的生死转折,是产业链从“互相吸血”到“共生共赢”的觉醒时刻。账期,这个藏在合同里的数字,正在决定中国汽车能不能真正站上世界之巅。
一、被“拖死”的供应链:长账期是汽车圈的“慢性毒药”
没人否认中国汽车产业的狂飙突进。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0%,但繁荣背后,供应链的“毛细血管”早就堵得厉害。最致命的堵点,就是“账期”。
过去十年,车企习惯了“用供应商的钱跑自己的规模”。某零部件企业老板算过一笔账:给车企供货1000万,账期120天,意味着这笔钱4个月才能回笼;如果车企用商业承兑汇票(商票)支付,中小供应商急用钱时只能贴现,年化成本高达10%-15%,1000万的货款到手只剩850万。更狠的是“滚动账期”——货交了不算,得等车企卖出去才算账期开始,相当于供应商替车企承担了库存风险。
这种“强势游戏”的代价,是供应链的“营养不良”。2024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报告显示,70%的中小零部件企业将“资金压力”列为头号难题,30%的企业因账期问题暂停研发投入,甚至有15%的企业考虑转行。某做电池外壳的供应商老板苦笑:“我们给车企做配套,研发投入占营收15%,但账期拖一年,利息就吃掉10%利润,等于给车企白打工。”
更危险的是“蝴蝶效应”。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因资金链紧张,拖欠20家供应商货款超5亿元,导致其中3家二级供应商倒闭,最终影响整车交付延迟3个月。这不是个案——当车企把账期当成“无息贷款”,供应商只能压缩材料成本、减少质检环节,最终把质量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账期超过90天的车企,其车型的零部件故障率比账期60天以内的高23%。
二、车企“集体松绑”:是良心发现,还是形势所迫?
这次中汽协《倡议》能让9家车企同一天表态,绝非偶然。表面看是“响应政策”,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生存焦虑”和“转型刚需”。
先看“政策硬约束”。2020年《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就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但车企普遍“软执行”。直到2025年工信部“产业链安全专项督查”,点名批评3家车企“账期超180天”,并将支付信用纳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申领条件,车企才真正紧张起来。奇瑞6月就推出“四大组合拳”,长安实施“十日归集支付”,本质是“政策倒逼下的主动合规”。
再看“产业新逻辑”。过去中国汽车靠“低价走量”,供应链是“成本中心”,车企压价、拖款都能忍;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技术肉搏战”,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部件,80%的创新来自中小供应商。比如某激光雷达企业,正是因为理想汽车60天账期+预付款支持,才敢投入2亿元研发第二代产品,让理想L9的激光雷达成本下降40%。车企突然发现:压榨供应商,等于自断创新之路。
最关键是“全球坐标系”。中国汽车要出海,就得遵守国际规则。特斯拉对核心供应商账期严格控制在45天内,宝马要求欧洲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而中国车企若带着“180天账期”去欧洲,根本拿不到当地供应商的优质资源。某车企海外事业部负责人透露:“我们去德国谈电池合作,对方第一句就问‘账期多少’,听说我们之前是120天,直接说‘免谈’。”这次集体缩短账期,是中国汽车“走出去”的“信用通行证”。
不同车企的表态,也藏着各自的“小算盘”。广汽“28年坚持60天账期”,看似“老好人”,实则早把“支付信用”变成了供应链优势——2024年其供应商满意度排名行业第一,拿到宁德时代最新一代电池的优先供货权。理想、小米这些新势力更直接:它们没有传统车企的供应链积累,只能靠“短账期+预付款”绑定优质资源,小米汽车成立时就宣布“60天账期+现金支付”,才从华为手里抢下某智能座舱供应商。
三、从“纸上承诺”到“真金白银”:这场改革能走多远?
车企的声明写得漂亮,但“账期改革”最怕“纸面文章”。2022年某车企也曾承诺“账期缩短至90天”,结果偷偷用“商票替代现金”,供应商实际到手账期反而变长。要让这次改革落地,得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执行透明度”。倡议要求“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全流程规范”,但车企和供应商信息不对称,供应商敢怒不敢言。奇瑞的“审批数字化”值得借鉴——所有支付流程线上留痕,供应商能实时查看进度,杜绝“人为拖延”。更需要第三方监督,比如中汽协建立“支付信用白名单”,定期公示车企实际账期,让消费者用脚投票:买“支付信用好”的车企产品,等于买“更稳定的质量”。
第二道坎:“车企现金流考验”。缩短账期意味着车企要提前掏钱,对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是压力。比如某年销量50万辆的车企,账期从120天缩到60天,需多垫付资金约20亿元。但广汽、上汽的案例证明“账期短≠现金流差”:广汽通过数字化管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30天,释放现金流35亿元;上汽用“供应链金融平台”帮供应商把应收账款变成“可贴现票据”,既缩短账期,又减轻自身压力。
第三道坎:“生态思维转型”。过去车企和供应商是“甲乙方博弈”,现在得变成“同船共渡”。比亚迪的做法很聪明:不仅缩短账期,还开放自身的“弗迪电池”技术平台,让供应商参与研发,共享专利收益。某电机供应商负责人说:“以前我们给比亚迪做配套,就是‘按图加工’;现在能参与早期研发,利润从5%提到12%,账期60天也愿意。”当供应商从“打工仔”变成“合伙人”,账期才不是问题。
四、账期改革:中国汽车“生态革命”的起点
这场由车企集体发起的“支付革命”,本质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生态共建”的转折点。当东风说“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赛力斯提“生态体系共生共赢”、小米强调“健康生态是基石”,它们终于意识到:中国汽车要在全球竞争中赢,靠的不是某家车企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集体进化”。
短期看,供应商资金压力缓解,能把更多钱投到研发上。某做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企业,拿到理想汽车60天账期后,把节省的贴现成本投入算力芯片研发,新产品性能提升50%,价格下降20%,最终让理想L8的智能驾驶系统成为“卖点”。这就是“正向循环”——供应商创新→车企产品力提升→销量增长→反哺供应商,形成产业链的“良性造血”。
长期看,支付信用将成为车企的“新竞争力”。就像20年前车企比“发动机技术”,10年前比“新能源续航”,未来5年可能比“供应链生态”。当广汽的“28年零拖欠”、理想的“60天现金支付”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隐性指标”,车企会更主动维护支付信用。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账期60天以内的车企,其用户复购意愿比行业平均高18%——消费者用行动投票:谁对供应商好,谁的车更靠谱。
更深远的是,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商业文明”的成熟。过去我们总说“中国汽车缺核心技术”,但技术从哪来?从供应商敢投入研发来。当车企不再把供应商当“提款机”,而是“创新伙伴”,中国汽车才能真正突破“卡脖子”技术。就像日本汽车在上世纪80年代崛起,靠的不仅是丰田的“精益生产”,更是“keiretsu(系列企业)”模式下,整车厂与供应商的长期共生——这种“生态力”,才是中国汽车对抗特斯拉、大众的“终极武器”。
结语:从“钱的事”到“命的事”
当东风、上汽们在声明里写下“协作共赢”“产业链韧性”时,别以为这只是官样文章。账期改革,表面是“钱的事”,实则是“命的事”——关乎供应商的生死,关乎车企的创新,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真正站上全球价值链顶端。
这场革命才刚开始。未来我们需要看到:中汽协的“倡议”变成“行业标准”,第三方的“支付信用榜”取代“销量榜”成为新标杆,消费者买车时会问“这家车企账期多少”。到那时,中国汽车产业才算真正成熟——不仅能造出好车,更能滋养出一个健康、有韧性的生态。
毕竟,能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活得体面、有奔头,这样的产业,才有底气说“高质量发展”,才有资格在全球舞台上,挺直腰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