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王聊起他家那台老年代步车,三年前买的,价格也就五千多。老王说,他平时去邻居那串个门,买菜顺便去镇上的医院,靠的就是这台小车。话还没说完,他嘴角挂着点无奈:现在城里好多区开始限制上牌,说直接禁止这类车,活脱脱把一部分老人扔路边了。
老年代步车的市场规模,我之前没关注过,后来朋友给的一个数据,估算全国保有量得有上百万辆,没准更多。价格区间也不算高,从几千块到一万多不等,买菜、就医的家庭都买得起。你说,这帮老人如果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替代工具,突然禁止,能让他们转身去地铁站或者打车吗?很多地方地铁还没修好,出租车也高大上,他们用得起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笔记里有个细节:中国一些三四线小城市公交覆盖率只有五十到六十个点(估算)。换言之,老年人依赖私家小车或者代步车的现实,比我们想象还严重些。那些理想状况里的共享单车、滴滴顺风车,真的适合他们用吗?我觉得大概率不合适,尤其对70多岁的老人来说,学手机操作也是挑战。
我还记得大妈隔壁老赵说:我就希望出门方便点,别整那些高科技,我这脑子跟不上。明显有点嫌麻烦的口气在里头。其实我能理解,研发一款既保安全又操作简单的老年代步车,供应链又复杂。研发流程本质上是个妥协:电池容量越大,成本越高,重量跟着涨,续航好但价格翻倍,普通老人难受得慌。你得想,这跟太多汽车设计理念差不多,都是厂商和用户之间的讨价还价。
对比几款市面上流行的同价位新能源汽车,老年代步车确实在续航和安全配置上差距明显,别说辅助驾驶了,连安全气囊都没见几辆有。销售曾跟我说过,这车辆定价就像做土豆丝炒肉,原材料便宜想做出高档口感,纯是天方夜谭。你看,供应链大环境不好,零部件涨价,研发资金回报期长,没多少玩家敢大手笔投资。
刚才那句话方向太绝对。不是所有老年代步车都没安全保障,也有单纯满足低速出行需求的小规模创新线路。这些车多是在日产量几千台的小厂,甚至经销商自己改装。估计厂商的心态就是销量稳定,问题少量,所以行业乱象不断。
说点我自己有点懊恼的事儿。本来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想法:直接说代步车质量安全差,不能鼓励老人用,促使政策严格执行。但想了想又不对。其实每个老年代步车背后,都有好几家供应商、研发和销售人员,他们手里也没太多资源改变现状。单单一刀切政策,真是容易伤了人。
而且,渠道这块我在行业内部摸爬滚打几年知道,车子卖给老人只是第一步,后续维护才是难点。尤其底盘、轮胎磨损的快,修理厂愿不愿接、配件够不够,这些直接决定老年代步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等级。我听维修工说,连半年前的某款电机型号,都已经断货了,想换只能用兼容型的,性能肯定打折扣。
小跑题一下,我曾猜测过一个奇怪的问题:假如中国政府能出台专门给老年代步车的绿色通道政策,是不是会激励更多的正规厂商去投入研发生产?这段先按下不表,只想说政策导向对这个市场影响巨大。你们觉得呢?类似政策调整会不会反而让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场更加乱?
还能聊聊同价格区间,比方说5-8万的普通燃油小车跟几千块代步车,表现能比吗?其实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这也不重要。老爷子老奶奶买代步车,更多是刚需,是不能简单用性能去对比的。比如最近朋友家的老人,买了个江淮牌的七万多小轿车,试驾后明显觉得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反观低速电动车简单粗暴,起步快,停下来没熄火,这个在老年人心理和惯上很占优势。
临场计算了下,他们买的电动车折旧情况也值得关注。比方说购入价六千,使用三年后,二手价大概两千上下,折旧率高达六成但换个角度说,年成本不到1400元。买那个年代的轿车,几年下来维修成本和油费可能得翻一倍。你觉得老人用这种工具划不划算?
好了,最后我想问问你们,你们身边有老年代步车的使用者吗?他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知道,不同地区差异极大,想听听更多真实的声音。毕竟,这东西背后不光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