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约车的价格,已经令人五味杂陈。曾经,打个车是要掂量荷包的大事,而今天,作为“受益者”的乘客们却开始良心不安。他们担心,自己占了大便宜,是不是让司机成了冤大头?这不是想多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比方说,那天一位网友发视频,说自己下单了一笔近10公里的网约车,结账只要8.7元,平均下来每公里不到九毛。别说这年头小葱都不敢这么便宜地卖。网友直呼:“这也太离谱了,司机还能剩下什么?” 您说,平台是在搞慈善?当然不是,开车的和乘车的都心知肚明:羊毛出在羊身上。
眼看价格越来越低,连乘客都开始有点内疚,“怕司机捶我”。光这一点,画风就已完全变了——原本一段路上,司机和乘客还能唠嗑几句,说说今天生意咋样。现在车厢气氛跟冷宫似的,乘客不好意思开口,司机也一脸“生无可恋”。你告诉我,科技进步了,平台便宜了,怎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倒拉远了?
此时要讲讲平台的“巧妙”运营。比如有人亲历:下单235元路程,拿了平台30元超级大券,自己只掏205元,感觉已经很实惠。转身一看,司机到账134.5元——平台抽了七十多,还让司机分摊本应补贴乘客的优惠券,司机到手才七毛钱一公里,跟辛苦三轮的过去比,也富裕不到哪儿去。乘客一看,这还了得?果断取消线上订单,掏200元跟司机线下结算了。良心发现,不忍做局中人。
巧的是,没过多久,平台客服煞有介事地发来一条私信:“请问司机是不是诱导您取消了订单?”满心狐疑,反客为主——这倒打一耙的本事,可一点不比薅羊毛差。面对平台的质问,那位乘客干脆断刀斩乱麻:“优惠券是你发的,钱却扣司机头上,这不全是平台的锅吗?我自由选择线下结算,与司机无关。我负全部责任。”
此处你可体味到“平台智慧”:给乘客发优惠券赚吆喝,自己照样收提成,还顺手把矛头指向司机,设定一个“诱导取消”的罪名。乘客和司机看似各得其乐,实际上早已被平台算法设定在对立面。谁才是受益者,智者自明。
再看看行业的整体变化。“以前能打车的人都挺有经济实力的”,如今搭公交的小伙伴也能爽爽打车:“便宜到自己都不信,何等幸福!”可是这种“福气”背后,司机和平台的关系可不是门当户对,更像是一场零和游戏——你降价,我就更降价,“卷”到最后都不太体面。
现在不少人吐槽:“司机现在都是黑着脸接单,我都不敢跟他说话。”其实谁都明白,便宜的是出行,冷淡的是人情。曾经,我们靠一张车票、一次顺风车,缔结许多善意,交换过无数城市小故事。今天的网约车,却最终让大家怀疑起美好能不能持久。你省下的钱,司机的辛勤、平台的算法、甚至是城市交通的生态,都交上了隐形账单。
许多市民甚至想为司机“鸣不平”,对于平台疯狂内卷的补贴策略,“这种模式肯定不长久”。套用一句流行语:韭菜可以割,但人不能没心。消费者、司机和平台,本该和气生财,现在搞成你死我活,得失全凭算法分配。平台做低价拉流量,最后司机有人骂、乘客有愧,三输。
这场低价风暴中,没人能一直做赢家。价格可以卷到脚后跟,但尊严和公平的底线不能不守。当一切都变得过于便宜,便宜的恐怕不只是打车,更是人与人的信任。设问:我们愿意为便宜的出行,付出怎样的社会成本?自答: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被价格击穿,这买卖做不长久。毕竟,每张打车票背后,是城市陌生人之间最后一丝交换善意的桥梁。
所以,面向未来,网约车不该只是一笔账、一张券、一场低价竞赛,更该是科技与人性如何共存的思考。低价可以一时,大家的心安理得,却是长久的生意。留给所有人的问题是,你准备为便宜买单吗?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