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路上清一色的桑塔纳、夏利和面包车让人审美疲劳。而就在这个时期,一批"异类"悄然登陆中国——来自美国的各类进口车,其中就包括了今天我要聊的主角:1991年款福特游骑侠(Ford Ranger)SuperCab XLT。
说真的,现在回头看,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中美贸易的"蜜月期"!美国产能过剩,中国需求旺盛,一拍即合。大量美系车趁机涌入中国,给当时单调的街道增添了不少异域风情。
游骑侠的传奇身世
游骑侠可不是什么随便捏出来的车型。它有着相当"贵族"的血统,是福特在1982年推出的紧凑型皮卡系列,出自代号为"尤马计划"(Project Yuma)的自主研发项目。
为啥叫"游骑侠"?我猜测大概是对Ranger的意译吧——在英文中,Ranger既可以指森林巡游员,也指美国西部的游骑兵,寓意这款车能够征服各种路况,游走于城市与野外之间。相比动辄五六米长的F系列大皮卡,游骑侠的身材更显灵活,对标的是通用雪佛兰S-10这样的紧凑型皮卡。
有趣的是,游骑侠并非凭空出现,它其实是由第七代F系列的非承载式底盘"缩小"而来,两者共用多种配件。这种血缘关系,让它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也继承了F系的坚固耐用。
老实讲,美式皮卡在中国发展得并不顺利。不像SUV那样一路高歌猛进,皮卡在中国始终扮演着"工具车"的角色,难以摆脱功能性的束缚。而如今,随着越野文化和露营热潮兴起,皮卡才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汕头街头的黑牌游骑侠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台1991年款福特游骑侠SuperCab XLT,挂着汕头黑牌。那时黑牌代表的是"营业用途",通常见于出租车或货车,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皮卡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工具而非休闲。
这台游骑侠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它是"一排半"SuperCab版本,比标准单排座加长了一些,可以坐5个人。其次,它属于1989年中期改款后的车型,中网和大灯有了明显的变化,三合一的大灯设计更显大气,车标也从中网角落挪到了正中央位置。
动力方面,这台XLT搭载了3.0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输出功率约140匹马力。虽然在今天看来数据平平无奇,但在90年代初的中国,绝对算得上"猛兽级"动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选装了深碟式(Deep-dish)锻造铝合金轮圈,这在当时绝对是高档配置,足见原车主的品味不俗。
现在想买台初代游骑侠,要多少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想收一台保存完好的初代游骑侠,市场行情如何?
坦白说,几乎不可能了。首先是数量稀少——当年进口量就不大,30多年过去,能存活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其次是政策限制——即便找到一台,也面临无法落户的问题;最后是状态堪忧——绝大多数存世车辆要么被改装得面目全非,要么年久失修。
国外市场上,一台保存完好的1991年款Ranger SuperCab XLT,根据车况不同,价格在5000-15000美元不等。而在中国,如果真能找到一台状态上佳的,恐怕光收藏价值就不止这个数了。
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钱,而在于它的稀缺性和历史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美式皮卡代表,初代游骑侠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种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想想看吧,如今的中国皮卡市场已从追求实用性转向越野性能和生活方式的表达,30年前那台黑牌游骑侠,或许正是这一切的起点之一。
你们见过初代游骑侠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