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裁员5.15万!中国竞争猛烈,保时捷都难撑了

各位老铁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用车社!

今天咱们得聊点儿大事儿,这事儿跟咱的“德意志战车”们息息相关,而且,听着都让人心头一紧!

今日重大爆料:德国汽车行业“大出血”!

5.15万个岗位说没就没,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搞事情”?

这消息一出来,我这键盘都差点儿没拿稳!

安永咨询公司一份报告,像个“晴天霹雳”,直接砸在了德国工业的头上。

德国汽车裁员5.15万!中国竞争猛烈,保时捷都难撑了-有驾

报告里说啥?

说德国工业的岗位数量,那叫一个“跌跌不休”,尤其是汽车行业,一年净减少了5.15万个岗位!

这可是占了整个行业总岗位的将近7%啊!

兄弟们,这7%是个啥概念?

就是你身边每100个德国车企的员工,就有7个,得卷铺盖走人了!

而且,安永说了,目前没有哪个工业领域受到的影响有这么“酸爽”。

再往细了瞅,截至今年6月30号,德国工业总共还有542万人,比12个月前少了2.1%。

这数字听着好像不算多,但跟2019年新冠疫情那会儿比,那可是少了24.5万人!

降幅直接到了4.3%!

这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把身体养好了,结果又被“拉胯”了!

销量“滑铁卢”,成本“压死骆驼”?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

安永说了,今年第二季度,德国工业的销售额可是“绿油油”的一片,下降了2.1%,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八个季度下滑了!

除了电气行业还能勉强撑一下,其他的,没一个景气!

那咱们的汽车行业呢?

更是“雪上加霜”,销售额直接下降了1.6%!

销量低迷,这都是啥原因?

首先,国内需求好像不太给力,其次,新能源转型这条路,说实话,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你想想,从燃油车到电动车,这中间的技术革新、生产线改造,那得花多少钱?

而且,这转型过程中,很多传统技术岗位可能就被淘汰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中国“内卷”?美国“背刺”?保时捷也“顶不住”了!

这德国汽车行业,那可是全球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哪个不是家喻户晓?

可现在,为啥连保时捷都开始“玩儿蛋”了?

安永说了,这背后,还有俩“大山”压着: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和美国市场的“神操作”!

先说这中国的竞争。

咱们都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几年发展那是“坐火箭”!

技术越来越牛,价格越来越香,而且,很多中国品牌在智能化、人机交互方面,那叫一个“卷”!

德国车企,尤其是那些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确实是被中国品牌“逼”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

你想想,同样是三十万,你买个德国油车,可能配置也就那样,但你买个中国新能源车,那简直是“科技宅”的福音!

德国汽车裁员5.15万!中国竞争猛烈,保时捷都难撑了-有驾

屏幕大、功能多、续航长,智能化程度也高。

这不就把德国车企的“饭碗”给抢了吗?

再说美国市场。

这事儿就更“离谱”了!

安永说,德国对美出口大幅下滑,给德国工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为啥?

还不是因为特朗普那“老伙计”!

虽然欧盟想把汽车关税降下来,但特朗普之前定的高额关税,那可是让德国车在美国市场卖得比别人贵了不少。

这“贵”,就意味着销量自然就上不去。

你想啊,同样是性能不错的车,你卖100万,我卖80万,谁买谁的?

美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德国车吃起来,那是越来越费劲!

裁员潮涌动,未来谁来“顶梁”?

在这样的压力下,奔驰、大众这样的巨头,博世、大陆集团这样的供应商,都纷纷祭出了“节约成本”的大招。

而最让人意外的,就是保时捷居然要大幅关停它的电池子公司Cellforce!

这话说的,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保时捷,那可是跑车界的“骄傲”,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之车”。

可现在,连它在电池这个新能源“心脏”上的布局都要收缩,这说明什么?

说明新能源转型的路,真的不好走,而且,在电池技术这个关键领域,德国的竞争力可能还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牛”。

安永的管理合伙人扬·布罗希尔克(Jan Brockmann)直接点明了原因:“巨额利润下滑、产能过剩以及海外市场疲软,让大规模裁员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德国,这里集中了企业的管理、行政以及研发职能。” 啥意思?

就是说,德国作为这些跨国车企的“总部”,集中了最多的管理、行政和研发人员,一旦遇到危机,这些“高级岗位”就成了“首批牺牲品”。

这可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都是高科技人才啊!

曾经的“工业之光”,如今也黯然神伤?

这事儿一出,德国国内关于“产业基地”的争论又来了。

有人说这是“去工业化”的信号,德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是不是要“没落”了?

不过,话也不能这么说。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德国工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在2024年底,比2014年还是增加了3.5%,也就是多了18.5万人。

这说明,德国工业的基础还在,只是,它正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

但布罗希尔克又说了,他预计工业岗位的下滑趋势还会持续,因为那些“节约成本”的计划,对就业数据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

也就是说,现在裁的只是“前菜”,后面可能还有“主菜”呢!

这对于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可真是个坏消息!

以前学汽车工程,那可是“香饽饽”,现在呢?

德国汽车裁员5.15万!中国竞争猛烈,保时捷都难撑了-有驾

汽车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的新入职年轻人数量,比前几年少了很多。

很多年轻的工程师,可能真的要重新规划一下职业道路了。

想想看,那些曾经在工厂里挥洒汗水的工程师,那些在研发实验室里熬夜攻关的科学家,他们的未来,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品牌“逆流而上”,德国车企“压力山大”!

咱们再回到中国竞争这个话题。

你说德国车企,技术底蕴深厚,品牌价值很高,为啥在咱们中国市场被“卷”得这么惨?

这就要说到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一些“慢半拍”。

比如,很多德国车企的电动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化体验上,确实不如国内的“新势力”们。

再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大屏”、“语音交互”、“自动驾驶辅助”这些配置的接受度非常高,而德国车企在这方面,总给人一种“保守”的感觉。

我记得我之前评测过一款德国豪华品牌的电动车,内饰设计确实是“高级感”十足,皮质细腻,做工精良。

但中控屏幕的反应速度,还有那套车机系统,说实话,跟国内的“智能手机”比起来,就感觉有点“过时”了。

你想想,你买个几十万的车,结果车机系统用起来像几年前的MP3,这谁能忍?

再比如,德国车企在电池技术上的投入,虽然不小,但相比国内的宁德时代、比亚松下这些巨头,确实还有差距。

电池的能量密度、成本控制、安全性,都是决定电动车成败的关键。

如果在这方面落后,那发动机再好,变速箱再顺,也救不了电动车啊!

那么,德国汽车行业面临的这些挑战,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竞争加剧,可能会让德国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甚至价格也会更“亲民”一些。

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如果德国汽车行业真的“元气大伤”,会不会影响到未来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会不会影响到我们能买到的车型的多样性?

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事儿,就像一场“三国杀”,德国车企在里面,既要面对国内的转型阵痛,又要应对美国的“贸易壁垒”,还得跟中国的“卷王”们硬碰硬。

这“压力山大”,真的是一点儿不假!

你看,保时捷关停电池子公司,这可不是小事。

这说明,即使是顶级的豪华品牌,在面对新能源时代的汹涌浪潮时,也需要审慎决策,甚至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取舍”。

所以说白了,德国汽车行业当前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全球经济下行、能源价格高企、国内需求疲软、以及最重要的——来自中国市场的“降维打击”和美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

未来,德国汽车行业会走向何方?

是能浴火重生,还是继续“内卷”下去?

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变革,不仅影响着德国的工业,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咱们作为消费者,也只能是“看客”的心态,关注着这场大戏的走向。

不过,如果未来能买到更便宜、更好开的德国车,那也挺香的,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德国汽车行业这次的“裁员潮”,最主要的原因是啥?

是中国品牌的崛起,还是美国市场的“捣乱”?

或者,你觉得是德国车企自身转型不够快?

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