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就是奇瑞汽车的老总尹同跃,在一次和华为合作的签约仪式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一句特别实在又让人有点吃惊的话。
他说,以后和华为合作,要是俩人意见不一样,那就听华为的;要是意见一样,那就听奇瑞的。
这话一出来,好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这不就等于说,以后造车这事儿,奇瑞这位老大哥要听华为主心骨了?
一家造了几十年车、技术底子硬邦邦的传统车企,怎么就把方向盘交给了华为这个搞科技、搞手机的“外行”呢?
这背后到底是奇瑞被逼无奈,还是下了一盘谁也看不懂的大棋?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聊聊。
要说清楚这件事,得先看看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孩子——智界S7。
当初这款车发布的时候,大家伙的期待可高了。
你想啊,奇瑞,那可是有名的“理工男”,造车技术和质量控制在国内是数得着的;华为呢,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又是顶尖的。
这俩强强联合,那还不起飞?
可结果呢,现实挺骨感,智界S7上市后卖得并不好,声音大雨点小,甚至在华为合作的几个汽车品牌里,成了存在感比较低的一个。
这一下就尴尬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就像一个厨艺精湛的老师傅,跟一个特别懂年轻人市场、会搞网红营销的餐厅经理合伙开店。
老师傅觉得,我炒了一辈子菜,怎么做最好吃我心里有数。
经理却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光要好吃,还要好看,要能拍照发朋友圈,要有话题。
俩人理念不一样,做事就容易互相掣肘,最后做出来的菜,可能两边都没讨好。
智界S7初期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种磨合期的不顺畅。
这次失败,对奇瑞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
所以尹同跃才会在后来公开说出“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这样的话。
这不是认怂,而是一种痛定思痛后的清醒,他明白了,在现在这个智能电动车的新时代,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大家买车,已经不只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买一个聪明的、能跟你交流的“轮子上的手机”。
而在定义“聪明”这件事上,华为无疑是顶级的专家。
想通了这一点,奇瑞的动作就非常果断了。
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的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独立运营的“智界新能源公司”。
这基本上就是为华为量身打造了一个舞台,从这款车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功能,到生产线上怎么造,再到最后在店里怎么卖给消费者,整个流程都由华为来主导。
而奇瑞呢,就把自己最核心、最擅长的本事——世界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庞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毫无保留地拿出来,给华为当最坚实的后盾。
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这件事,奇瑞甚至把自己内部一个很重要的“星纪元”品牌的新MPV项目给暂停了,把原来项目里70%的骨干人员,直接调过去支援智界。
这种决心,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了,它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那么,让奇瑞心甘情愿做出这么大让步的华为,到底能给智界带来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场从里到外的技术革命,而且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那种。
首先,超过100亿元的研发资金和一支5000人的专属研发团队,这个手笔,放在任何一家车企都是顶级配置。
这些钱和人,都用在了刀刃上,也就是华为那些让人眼馋的“黑科技”。
就拿马上要上市的新款智界R7和S7来说,别的车还在宣传前后有多少个摄像头和雷达,华为直接给它用上了更高级的“后向固态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
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就像人的眼睛,能看路,但有盲区。
而华为这套新东西,相当于不仅给车后脑勺也装上了眼睛,而且这双眼睛还是“火眼金睛”,能看清物体的三维形状、距离、甚至速度,大大提升了在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
这让智界的智能驾驶水平,一下子就能去挑战那些卖四五十万的豪华品牌了。
再看看生产制造环节。
华为把它在手机等精密电子产品制造上积累的经验,用到了汽车工厂里。
冲压、焊接、涂装这些大工序,全部实现了100%的自动化。
更厉害的是,生产线上布满了各种AI摄像头和传感器,像无数个不知疲倦的“质检员”,24小时盯着2000多个质量关键点,确保每一颗螺丝、每一块面板都符合标准。
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极高,平均每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车,而且质量高度一致。
甚至连车里的内饰,华为都玩出了新花样。
新款智界全球首发了一种叫“凝光贝母膜片”的内饰材料,这种技术之前是用在高端手机后盖上的,通过精密的3D光刻技术,把天然贝母那种流光溢彩的质感完美复刻出来,让车内一下子就有了高级感。
从实现闪电般快充的“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到让增程版车型车内安静得像图书馆的“雪鸮”智能静音技术,华为几乎是把自己的技术宝库向智界倾斜,有什么好东西都优先给它用。
有了技术和钱的全力支持,智界的反击战也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它的策略就是,不能再单打独斗,要从一款车型迅速扩展成一个覆盖主流市场的“产品军团”。
目前已经有了轿车S7和SUV R7,明年还会推出更大尺寸的豪华SUV R9,以及一款全新的MPV。
这个产品布局,就像下棋一样,把“车、马、炮”都给你配齐了,主攻25万到35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
而他们的头号目标,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Model Y。
华为给智界定下的年销量目标是30万辆,这个数字背后,就是要在市场上跟特斯拉正面掰手腕的底气。
这场合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奇瑞和华为两家公司。
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纯血鸿蒙”模式的正式落地。
这种模式,跟华为以前的合作都不一样。
它不是简单地给车企提供零件或者一套系统,而是从源头开始,深度参与到汽车的定义、研发、制造、营销和销售的全过程,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为了配合这个模式,华为还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500家智界专属的销售门店,确保消费者能得到最纯粹、最统一的品牌体验。
当奇瑞的尹同跃说出那句“有分歧听华为的”时,其实也预示着整个汽车行业的规则正在被改写。
过去一百多年,造车这事儿一直是传统车企说了算。
但现在,随着汽车越来越像一个智能终端,科技公司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重。
这场变革对所有传统车企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们要么像奇瑞一样,选择拥抱变化,交出部分主导权,换取在智能时代的生存空间;要么就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无情地甩在后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