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

2025年10月,52万的理想MEGA街头10秒烧成架!

车主发律师函硬刚,理想这次真怂了?

最近汽车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2025年10月23日深夜,上海徐汇区漕宝路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理想MEGA从底盘冒出火星,短短10秒钟内连续发生爆炸,整车被大火吞没烧成空架。

车主本以为50多万买的豪华电动MPV质量靠谱,结果等来的却是各种网络谣言满天飞,车主委托律师发声明硬刚。

事情一曝光,网友炸锅了:"52万的车说烧就烧?"

"理想这是在打自己脸吗?"

要知道,理想MEGA可是理想汽车2024年最重磅的纯电车型,主打"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的麒麟5C电池,结果上市才大半年就出这档子事。

让人意外的是,事发后理想汽车的回应和处理方式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那问题来了:好好开着的车,咋就10秒钟烧成这样?

理想给的处理方案到底让车主满意吗?

豪华品牌的电动车,真的靠谱吗?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先把事情经过捋清楚:2025年10月23日晚上21点30分左右,车主开着理想MEGA在上海市闵行区合川路与漕宝路交叉路口正常行驶,车上坐着两个人——驾驶员和一名坐在第二排的乘客。监控和后车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经过路口的起伏路面后,底盘闪出火花,车继续往前开了几米停下,紧接着火势就控制不住了,不到10秒钟整车就被大火包围。车内两人赶紧往外跑,后排那位因为电动门没及时打开,只能从副驾驶侧车门逃生,好在都成功逃出来了,没有人员伤亡,但车和随车物品全被烧毁。当时整条路都被封了,消防车赶到现场扑救,这辆50多万的豪华MPV只剩下扭曲的金属骨架。

具体来说,这次自燃有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让人后怕:

火势蔓延速度快得吓人。

从监控画面看,车底冒出火星到明火爆发只用了1-2秒,10秒内火势就完全失控,整车成了火球。电动车起火和燃油车完全不一样——燃油车一般是发动机舱先着,火势蔓延相对慢一些,还有点反应时间;但电动车电池一旦热失控,就是"连锁爆炸"模式。理想MEGA搭载的是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总容量102.7kWh,里面塞着几千个电芯。这些电芯内部含有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一旦单个电芯发生短路急剧升温,热量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给相邻电芯,引发整个电池包爆燃。锂电池燃烧温度能飙到1000℃以上,这种火根本不是普通灭火器能压住的。

车辆"无征兆"起火。

车主通过律师发表声明,强调这车平时使用正常,没有出现过任何异响、异味、故障灯,事发当天也是正常行驶,没有托底磕碰,没有涉水,没有碰撞其他车辆。理想汽车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前约4个多小时,云端预警系统确实收到过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联系了车主,但因为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当时没能采取紧急措施,错过了最佳介入时机。说白了,这车就是"自己烧自己",而且烧之前系统已经发现问题了,但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出事。

第三个细节是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不实信息。

事故发生后,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说法:"电池包曾经磕碰受损""车主私自改装小电瓶引发起火""当天车辆已经出现故障并开具拖车单但车主没去维修"等等。车主气得委托上海市申汇律师事务所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些说法全是假的,要求停止传播不实信息。这波操作也让很多人开始质疑:是不是有人故意带节奏甩锅给车主?

毕竟如果能把责任推到"车主使用不当"上,厂家就能少赔很多钱。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个例,毕竟理想MEGA宣传的时候可是说麒麟5C电池经过了130项安全设计指标、951项安全测试,还有什么"50℃冷却系统不工作情况下无明火"的全球最高热失效安全标准。结果现实狠狠打了脸——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主动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召回原因指向: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这等于承认了,上海这辆车的自燃很可能就是因为冷却系统出了问题。

电动车自燃到底是个啥?

为啥理想MEGA的"黑科技"也没扛住?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可能有人要问:电动车不是号称比燃油车安全吗?

理想MEGA不是搭载了最先进的麒麟5C电池吗?

怎么还能烧成这样?

其实这背后涉及电动车最核心也最脆弱的部件——动力电池,以及一个让整个行业都头疼的问题——电池热失控。

先说清楚电动车自燃的"罪魁祸首"——电池热失控。

简单讲,电动车的电池包里塞着几千个小电芯,每个电芯都装着高能量密度的化学物质。正常情况下这些电芯乖乖工作没问题,但一旦出现制造缺陷、外部损伤、电池老化、管理系统失效等情况,就可能引发热失控。所谓热失控,就是电池在内部或外部因素触发下发生连锁放热反应,导致温度急剧上升、电解液汽化燃烧的过程。就像一个电芯发烧了,周围的电芯跟着一起发烧,全体电芯集体"暴走",温度飙到1000℃以上,整个电池包就炸了。

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新能源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0.96,也就是每1万辆新能源车里约有1辆会起火。

虽然有专家说新能源车起火率比燃油车低(燃油车约万分之1.5),但架不住新能源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按这个比例算,一年下来也有好几千辆车会起火。电动车自燃往往"来得",不像燃油车漏油、冒烟会有征兆,很多案例都是车主毫无察觉,车就烧了。

再看理想MEGA的电池配置和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

理想MEGA搭载的麒麟5C电池是理想汽车和宁德时代历时三年联合研发的,总电量102.7kWh,CLTC续航710公里,支持5C超快充,峰值充电功率520kW以上,号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是当时已量产车型中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的"双第一"。为了达到5C超充目标,双方投入了千人以上的研发团队,从基础材料体系到结构体系都进行了深入攻关,开发周期是正常项目的至少两倍。电池生产在宁德时代灯塔工厂,每颗电芯设置了超过6800个质量控制点,平均一个电池可追溯数据超过1万项,单体失效率号称降低到PPB(十亿分之几)级别。

但问题就出在冷却系统上。

理想汽车在10月31日发布的召回公告中明确指出: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说白了,就是冷却液质量不过关,用久了会腐蚀铝板,铝板一旦漏了,冷却液流失,电池散热不行了,温度控制不住,引发热失控。这个问题看似是"小毛病",但对于电动车来说却是致命的——5C超快充本来就是高电压高电流,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比普通充电倍率的电池高得多,如果冷却系统出问题,热量散不出去,电池温度飙升,热失控就来了。

让人无语的是时间线。

理想汽车自己说,事故发生前约4个多小时,云端预警系统就收到了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联系了车主和驾驶员。但因为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当时未能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翻译成人话就是:系统已经发现电池有问题了,但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出事,所以没当回事。这就好比你体检查出一个小问题,医生说"再观察观察",结果没几个小时就发展成大病住院了。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从技术角度看,5C超快充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确实解决了电动车补能焦虑——充电12分钟能跑500公里,这速度在当时确实是行业顶尖;但另一方面,快充对电池的材料体系、热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都非常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灾难。这次理想MEGA的问题就是热管理系统(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出了纰漏,导致整个安全链条断了。说白了,电动车安全就像木桶原理,哪块板短了水就从那儿漏,理想MEGA的"短板"就是冷却液。

召回1.1万辆还不够?

理想这波处理为啥还是被骂惨了?

现在问题来了:车烧了,理想汽车到底怎么处理的,为啥网上骂声一片?

先说召回这事儿。

10月31日,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将从2025年11月7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召回措施是: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更换经过优化的冷却液,并免费更换动力电池组总成、前电机控制器、相关管路总成以及一体化热管理模块。说白了,就是把可能出问题的零部件全换新的。理想汽车CEO李想还特意发微博强调:"这次召回是主动召回,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

乍一看,理想这波操作还挺负责任的——主动召回、全免费更换、CEO亲自表态。

但为啥网上还是骂声一片?

主要是以下几个槽点:

第一个槽点是召回时间太晚了。

理想MEGA 2024款是2024年3月1日上市的,首批车辆从2024年3月11日开始交付,到2025年10月23日上海这辆车自燃,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这期间有没有其他车辆出现冷却液腐蚀问题?

理想汽车的云端预警系统有没有收到过类似告警?

如果早就发现了隐患为啥不提前召回?

非得等到烧了一辆车、闹得满城风雨才召回?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手机,厂家发现电池有爆炸隐患,但一直拖着不召回,等真炸伤人了才说"我们主动召回",这能叫负责任吗?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第二个槽点是事故原因公布得"犹抱琵琶半遮面"。

理想汽车在10月31日的声明中说:"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与车主取得联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由于事故车辆需要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共同完成勘验与检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耗时较长。截至目前,尚未形成的技术结论。"但同时又说:"结合云端预警系统记录和专项分析验证,此次事故发生前各电芯状态参数均正常,可排除因电芯自身异常而导致的起火。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一方面说"尚未形成技术结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热失控风险。

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要么就是结论还没出来,要么就是已经确认是冷却液的问题,不能两头都占着。

很多网友质疑:理想是不是在打太极拳,既想表现出"负责任主动召回"的姿态,又不想把话说死,给自己留后路?

第三个槽点是对车主的态度。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不实信息,比如"电池包曾经磕碰受损""车主私自改装""当天车辆已出现故障但车主没去维修"等等。这些信息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是网友瞎编的,还是有人故意带节奏?

车主气得委托律师发声明辟谣,但理想汽车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站出来帮车主澄清,反而在初期回应中重点强调"车门顺利打开,驾驶员和全体乘客全部安全离车",还有网友吐槽这是在暗示"你看人没事就行了,车烧了不是大问题"。舆论发酵得越来越厉害,理想才发表声明道歉。这种"先观望后表态"的操作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你一个大厂,车主花50多万买你的车,出了这么大的事故,第一时间不是安抚车主、澄清谣言,而是先看看舆论风向再决定怎么说,这算什么态度?

第四个槽点是赔偿方案不透明。

到目前为止,理想汽车没有公开透露给上海这位自燃车主的具体赔偿方案。

车主也没有公开发声说满意还是不满意。

外界只能从召回公告里看到: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零部件。

但对于已经烧毁的那辆车,理想到底是赔新车、赔钱还是怎么处理,一概不知。

对比一下其他品牌的处理方式:比如2024年某造车新势力车辆自燃后,3天内出鉴定报告,1周内全额赔偿车损加连带损失,还给车主换了顶配新车并公开致歉。


理想这波操作,感觉就是"能拖就拖,能模糊就模糊",缺少那种"出了问题咱就大大方方认错赔偿"的魄力。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从深层原因看,理想这次处理方式背后可能有几个考量:一是担心开先例——如果这次赔得太爽快,后续其他潜在问题车辆的车主都来要高额赔偿,成本扛不住;二是保护品牌形象——理想MEGA可是2024年的旗舰产品,李想之前还放话说"MEGA会成为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车型",结果上市才大半年就出这么大的事故,品牌形象受损,能模糊处理就模糊处理;三是风险——如果明确承认是产品缺陷导致自燃,可能面临的诉讼和巨额赔偿。

但这招在2025年不太好使了。

现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强,网络传播快,理想这波"太极拳"式的处理被网友骂上热搜。

微博、抖音、小红书到处都是"理想MEGA自燃""理想召回"的话题,舆论压力巨大。这事儿影响的不只是理想MEGA一款车,而是整个理想品牌的信任度——消费者会想:你一个号称"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的厂家,出了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处理态度都这么遮遮掩掩,以后谁还敢买你的车?

网友都在问啥?

这些疑问你肯定也有!

事情发酵后,评论区吵翻天,咱挑几个最扎心的问题聊聊。

问题1:"理想MEGA召回了,我的车在召回范围内,该不该去换零件?"

答:必须去!

这次召回涉及的是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说白了就是"车可能会烧",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理想汽车会免费更换动力电池组总成、前电机控制器、冷却液、相关管路以及一体化热管理模块,基本上把可能出问题的零部件全换新的了。

虽然更换零件需要一定时间(可能要占用车几天),但和生命安全比起来,这点不便利算什么?

而且理想说了,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如果不去更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万一哪天你开着车底盘冒火,后悔都来不及。


问题2:"5C快充是不是不安全?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以后买电动车还敢选快充的吗?"

答: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5C快充技术本身没问题,看厂家的技术实力和质量控制。

这次理想MEGA出事是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热管理系统失效,属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问题,不是快充技术本身不行。

目前市面上很多品牌都在推快充技术,比如小鹏、蔚来、极氪等,也都有快充车型在路上跑,大部分都挺安全的。

买车的时候可以多关注几个点:电池供应商是谁(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大厂相对靠谱);电池包有没有通过国家强制安全标准(2026年7月1日起会实施严格的GB 38031-2025标准);厂家的售后和召回记录怎么样(经常召回的品牌要谨慎)。

问题3:"电动车保险是不是特别贵?

自燃赔不赔?"

答:电动车保险确实比同价位燃油车贵10-20,因为维修成本高、自燃风险相对大一些。

自燃赔不赔要看条款:如果买了"自燃险"(属于附加险),车辆自燃本身能赔;但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自燃,理论上应该由厂家负责,保险公司可能会先垫付然后再向厂家追偿。

建议买电动车的时候,除了交强险、车损险、三者险(建议200万额度以上),最好再加个自燃险,多花不了几千块钱,但时候能救命。

还有个坑要注意:如果鉴定报告显示是"人为改装"或"保养不当"导致自燃,保险可能拒赔,所以千万别自己瞎改装电池或者充电系统。

问题4:"50多万买理想MEGA,现在还值不值?"

答:这得看你怎么想。

从产品力角度讲,理想MEGA在空间(5350mm车长、2965mm轴距、7座布局)、智能化(高通骁龙8295芯片、全栈自研辅助驾驶)、补能(5C快充、710km续航)等方面确实是50万级纯电MPV的天花板级别。


但这次自燃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也很明显:冷却系统质量控制不过关、事故响应机制不完善、对车主态度不够真诚。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如果你特别在意安全性和品牌信誉,可能要再观望观望;如果你看重产品力和性价比,而且相信召回后的车辆会安全,那倒也可以考虑(毕竟现在召回后的车型理论上已经解决了冷却液的问题)。

不过建议买之前多看看其他品牌的对比,比如问界M9、极氪009、腾势D9等,多对比对比再决定。

问题5:"理想这次召回,是真负责还是做样子?"

答:从结果看,召回总比不召回强,至少理想确实在采取行动解决隐患。

但从过程看,理想这波操作确实有不少瑕疵:事故原因公布得模棱两可、对车主的态度不够诚恳、赔偿方案不透明、召回时间偏晚等等。

说"真负责"可能言过其实,但说"完全做样子"也不公平,比较客观的评价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态度还需改进"。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纠结理想是不是真心实意,不如用实际行动监督它:召回范围内的车主该换零件就去换,该维权就维权;潜在买家该观望就观望,该对比就对比;如果理想以后再出类似问题还这么处理,那就用脚投票,不买它的车就是了。

理想这波操作,给新能源车行业"上了一课"!

从2025年10月23日理想MEGA自燃到10月31日召回1.1万辆车,短短一周时间就能看出:新能源车安全不只是技术问题,是良心问题、态度问题。

52万的豪华MPV说烧就烧,10秒钟从正常行驶到烧成空架,这速度比火箭都快。

厂家不是第一时间查清原因、安抚车主、诚恳道歉,而是先观望舆论、模糊回应、打太极拳,这种处理方式寒的不只是车主的心,是整个消费者群体对品牌的信任。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卷得飞起,各家都在拼续航、拼智能、拼充电速度,但有几个品牌敢拍胸脯说"我的电池不自燃""我的冷却系统不出问题"?

技术再牛,也得配上靠谱的质量控制、完善的安全监测、诚恳的售后态度。

理想MEGA这次出事,根子在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但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一个:供应链质量管控不严、云端预警系统响应不及时、事故处理流程不完善、对消费者的尊重不够。


理想汽车如果还想在新能源豪华车市场站稳脚跟,就得好好反思这次事件。

街上开得好好的,理想MEGA怎么就10秒烧成空壳了?-有驾

召回是第一步,但远远不够。

怎么补偿上海那位自燃车主?

怎么让召回范围内的1.1万辆车主安心?

怎么优化质量控制流程避免再出类似问题?

怎么建立透明、诚恳的消费者沟通机制?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下次再出事,消费者可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了。

如果你花52万买了辆理想MEGA,开了大半年收到召回通知说"你的车冷却液有问题,极端情况下可能热失控",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正在考虑买电动车,看到这次事件后,你还会选理想吗?

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