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新能源车市,好似一锅沸腾的辣椒酱,味道够劲儿,也搅得人眼花缭乱。
零跑这家曾经被唱衰的小兵,突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口气冲过7万辆大关,让那些早早倒戈的“看客”瞬间哑口无言。
你要说这是偶然?
别逗了,这背后藏着多少次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坚和供应链拼命三郎式调度啊!
而小米汽车也没闲着,4万多辆稳扎稳打,全渠道支付金额飙到182亿人民币,那架势简直跟当年手机界崛起时有一拼。
理想呢?
31767台听起来不算炸裂,但订单超过七万的大热门i6却因为产能卡壳变成“等号”,让粉丝们心急如焚——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喜感。
说起零跑,不禁让我想到几年前那个在角落里默默摸爬滚打的小厂,如今居然敢甩出84%的同比增长率,说它是逆袭剧本里的黑马一点不过分。
他们对产品研发那股死磕劲儿真不是盖的,就像街头篮球队伍里那个永远不服输、哪怕摔断胳膊还要上场的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牌老将手握几十年江山,有时候反倒磨叽得跟老古董似的,新势力们这波爆发更显惊艳。
这情形让我忍不住联想到特斯拉刚冒头那会儿,被质疑成笑柄,可现在呢?
小米进军造车领域,这事儿本身就带点“科技跨界”的魔幻色彩。
不少网友吐槽:“买手机可以天天换配件,车子可不能这么玩。”
确实,小米还在探索如何把智能生态链优势真正嫁接到驾驶体验上去,那路不好走啊。
谁都知道做手机简单点,但造车就是另一回事,不光是堆料,更讲究细节与耐用性。
所以小米这个“小伙子”虽然还没成为赛道上的领头羊,却靠稳定交付闷声发大财,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幕。
理想给人的感觉更像个成熟的大哥,销量虽没有暴涨狂欢,却低调地拿下每个月3万多台,总量轻松破140万。
这么看来,他们不像是在冲刺,而是在踩准节奏慢慢积累。
但问题来了:订单火爆到让客户排长队等待,这种尴尬局面又透露出啥信号?
扩张太快还是供应链紧绷?
李想董事长瞄准中亚、中东市场,还选了乌兹别克斯坦开授权中心,看起来冷门,其实很精明——政策优惠加成本优势,是绕开欧美高门槛的一招妙棋。
当然,把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向国际舞台,并非撒泡尿那么简单,到底能不能吃下一块硬骨头,还得看后续表现。
聊聊智己和岚图,上汽集团旗下双雄各自耍着不同花样。
智己卖出1.3万辆左右,而且旗舰LS9即将亮相;岚图则以SUV为主阵地,同样保持高速增长。
这两兄弟互相之间并不抢饭碗,一个搞豪华智能,一个深耕新能源SUV,各自找好定位,从侧面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不像以前单线作战那么简单,多元化竞争才是真正风景。
而消费者到底是不是准备好了拥抱这些新奇玩意儿,又或者只是被营销噱头忽悠了一回,这是摆在厂家面前不得不认真琢磨的问题。
再看看小鹏,本来我想着低调观察他的发展轨迹,可10月份42013台的新纪录直接刷屏,让人忍俊不禁。
从连续两个月突破4万辆,再到P7+累计8万辆蝉联15-20万元级纯电轿车冠军,小鹏绝对撑起了一片天。
然而快速膨胀总伴随着风险,比如售后压力、质量波动之类暗礁潜伏。
有位业内人士半开玩笑说:“用户口碑才是王炸,要是不顾细节追求数字,就是纸牌搭塔。”
听完这话,我差点喷咖啡出来,新势力玩家表面风光无限,其实内功深厚才能活久见。
数据方面,全国乘联会报告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乘用车批发量同比上涨12%,但终端零售却悄悄降温,其中10月尤甚。
“消费升级遇阻?”
“经济刹车灯亮?”
大家猜测纷纷。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必经阶段——疯狂扩张退潮之后,是资源重新洗牌和品牌价值重塑的时候。
一边争夺市场份额,一边避免盲目内卷,这平衡术比杂技演员走钢丝还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步都充满变数,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披荆斩棘往前冲。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为什么零跑、小米、理想、小鹏这些名字频繁出现,但其他品牌却像隐形人一样静悄悄?
背后的资本运作、人脉关系甚至文化碰撞复杂程度,比电视剧剧情还有戏码多得多。
当初互联网创业浪潮中的独角兽故事,现在正在新能源汽车圈重演,不过换汤也未必换药。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赌哪个品牌未来还能站多久?
毕竟,看热闹归看热闹,我们自己可是坐在观众席上喝瓜群众罢了!
对了,说句题外话,当网友开始放大镜模式,对明星家庭生活指手画脚时,我总觉得特别滑稽。
有黄磊一家穿朴素引发争议,有人怀疑是真接地气还是摆拍,人类这种爱挑剔别人芝麻粒子的习惯真够神奇。
如果连普通人的消费心理都这么复杂,那么新能源汽车市场怎可能一路顺畅?
最后扔个梗给大家:假如你现在挤公交,在冬天零下22度冻得瑟瑟发抖,你会不会突然幻想自己开着最新款电动车呼啸而过,然后猛吸一口暖空气,大喊一句,“人生巅峰!”
不过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梦想多美好,都得先解决钱包瘪的问题才行……所以,下次谈论新能源企业谁强谁弱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真的懂这个游戏规则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