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在卡车黄金十年里把北奔等老牌车企挤出前十的大运重卡,如今竟陷入财务危机?曾经展台上围满看车人的热闹场景,和现在经销商展厅里寥寥无几的咨询者,形成了刺眼的对比。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先说说大运的“老毛病”——模仿。记得2015年我去参加卡车展会,大运展台一款新车型吸引了不少人。可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把某头部品牌的车型换了个车标吗?内饰布局、发动机参数,甚至连仪表盘的样式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再看看人家三一重卡,直接用工程师的名字给车型命名,既彰显了对研发的重视,也让外界知道自己有真本事。大运呢,十几年过去,除了老总,几乎没听说过有哪个工程师被行业熟知。模仿能抄来外表,抄不来核心技术;能骗得了一时,骗不了市场长久。你看那些靠模仿起家的企业,有几个能真正成气候?
再讲讲民企的艰难处境。在卡车行业,排在前面的企业背后往往有强大的支撑。为了地方税收、就业稳定,就算经营得不太好,也有各种资源支持。可大运作为民企,就像在赛场上独自打拼的选手,没有“后援团”。2025年的数据显示,前五大卡车企业里,国企和央企占据四席,市场份额超过60%。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企业真的就比大运强很多吗?不一定。要是市场完全放开自由竞争,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民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天然处于劣势,一个小失误就可能被放大,导致万劫不复。
说到失误,大运在新能源上的抉择堪称关键一击。其实大运涉足新能源不算晚,2020年就推出了电动重卡。但那时候,管理层似乎既想抓住传统燃油车的最后红利,又不想放弃新能源的机会,结果两边都没做好。我认识一位大运的经销商,他说当时厂家让他们既备燃油车库存,又进新能源车。可新能源车需要专门的售后团队和充电设备,投入很大,销量却上不去。到2025年,当其他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满大街跑时,大运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还不到3%。机会稍纵即逝,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犹豫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只能被淘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人不行。这两年卡车行业跳槽现象很普遍,新势力车企挖人,首选江淮、三一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但你听说过有哪家车企抢着要大运出来的人吗?很少。为啥?因为大运过去太依赖模仿,没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人才团队。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卡车市场,就像打仗没有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怎么能赢?看看现在的头部企业,哪个不是靠人才支撑起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的?
大运重卡的兴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卡车行业的残酷现实。它诞生在黄金十年,靠市场红利取得过辉煌,但也因为自身的局限,在市场变化时没能及时调整。缺自主研发、缺政策支持、缺战略眼光、缺核心人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它的困境。
现在的卡车市场,就像一场激烈的马拉松,有的选手起点高、装备好,有的选手靠耐力和技巧追赶。大运的例子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模仿只能走一时,创新才能走一世;依赖外部不如修炼内功,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优秀人才,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你觉得卡车行业下一个可能面临困境的会是谁?是还在依赖模仿的企业,还是在新能源转型中犹豫不决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