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车企还在海外市场用“价格战”厮杀时,何小鹏却抛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未来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制造能力,而是每年500亿的研发投入,其中300亿必须砸向AI。这位小鹏汽车掌舵人为何敢断言“汽车将来是科技产业”?中国制造又该如何用技术溢价替代低价内卷?
从“价格战”到“技术溢价”:中国制造的突围密码
何小鹏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直言,中国汽车出海必须走“科技和品质”路线,而非低价竞争。这一表态直指行业痛点——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虽首超日本,但平均单价仍不足欧美品牌一半。小鹏的破局之道是自研芯片与自动驾驶:去年8月流片成功的图灵AI芯片已搭载于G7车型,2026年更计划将L4级自动驾驶推向全球。
对比传统车企“以价换量”的出海模式,小鹏300亿AI投入的战略意义在于重构价值链。当特斯拉FSD系统在欧美收取1.5万美元/套订阅费时,中国车企若仍停留在硬件代工层面,将永远被困在利润洼地。何小鹏的底气来自小鹏汽车十年累计超500亿的研发投入,这相当于其2023年营收的1.5倍。
飞行汽车流水线:高端制造的全球话语权争夺
在广州动工的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可能是中国汽车业最激进的科技实验。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已获近4000台订单,2026年量产时年产能将达1万辆。这个数字看似不大,却暗含深意:飞行汽车单价预计超百万,其带来的边际效益远超传统代工模式。
这种“硬件创新+AI赋能”的组合拳正在开辟增量市场。东南亚代工厂能复制廉价电动车,却难以模仿飞行汽车所需的空地协同算法。何小鹏将出行场景切分为“城市自动驾驶+城际飞行汽车+最后一公里机器人”,本质上是在用技术壁垒构建新的行业标准。当别人还在讨论电池成本时,小鹏已把竞争维度拉升到低空经济领域。
政策东风下的“具身智能”革命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的2024年,恰逢小鹏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试用阶段。何小鹏将机器人分为L1-L5五个级别,计划2026年量产工业级L3机器人。这种与自动驾驶分级呼应的技术路线,暴露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通过汽车与机器人的技术协同,抢占AI融合应用的制高点。
作为人大代表,何小鹏提出的自动驾驶标准建议更具标志性意义。当欧美还在争论L3责任划分时,中国若能率先建立自动驾驶法规体系,就意味着掌握智能出行领域的话语权。这种政策与产业的联动,正是中国科技出海相比单纯产品出口的降维优势。
科技出海的挑战与未来
小鹏案例揭示了中国制造转型的三大关键:自研芯片和自动驾驶构建技术护城河,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规避传统价格战,全球化技术生态输出替代单一产品出口。何小鹏“汽车是科技产业”的论断,本质上是对制造业价值链条的重构——当AI研发投入超过硬件成本时,车企的估值逻辑将更接近科技公司。
这场变革的残酷之处在于,不是所有玩家都能等到2026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中国汽车带着AI芯片、飞行汽车和机器人标准走向世界时,“廉价代工”的标签终将被技术溢价取代。正如小鹏G7搭载的三颗图灵芯片所预示的:未来出行的竞争,本质上是算力的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