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欧洲!国产电卡融资十几亿,中国供应链成关键

最近圈子里聊一个叫“速豹”的电动重卡公司,清华校友创业,融了十几亿,小米、红杉这种浓眉大眼的机构都投了。新闻稿写得挺燃,什么“生而全球化”,什么“全栈自研”,什么在阿尔卑斯山跟奔驰掰手腕。

突袭欧洲!国产电卡融资十几亿,中国供应链成关键-有驾

看完这些,我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又一个明日之星”,而是“这集我看过”。

真的,这剧本太熟悉了。把“电动重卡”换成“智能手机”,把“速豹”换成十年前的“小米”,把“欧洲市场”换成“印度/东南亚市场”,把“奔驰/沃尔沃”换成“苹果/三星”,你会发现,故事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这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续集”,只不过这次,主角从消费电子,换成了更硬核的工业品——生产资料。

我们这代人,算是完整见证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几次浪潮。最早是衣服鞋袜,靠的是极致的成本优势,赚的是辛苦钱,谈不上什么品牌。后来是手机,以华为、小米为代表,开始讲点技术,讲点生态,但打法上还是离不开“性价比”这三个字,先用价格撕开一个口子,再慢慢往上拱。再后来,轮到了新能源乘用车,比亚迪、蔚小理们,开始直接在欧洲这种汽车工业的老巢抢滩登陆,产品定价也不再唯唯诺诺。

现在,轮到电动重卡了。这事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创业故事,而是中国过去十年最惨烈的一场商业战争——新能源乘用车大混战——的“战争红利外溢”。

我们得先算一笔账。为什么一家初创公司,放着国内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非要去啃欧洲那块最硬的骨头?

答案可能就一个字:躲。

躲开国内市场的“修罗场模式”。

国内的商用车市场,尤其是重卡,那是一片什么海?血海。这里面盘踞着一汽解放、中国重汽、东风这些几十年的老炮儿,他们对成本的控制、对渠道的渗透、对客户心态的拿捏,已经到了毛细血管级别。新势力想在这里虎口夺食,唯一的武器似乎就是价格战。但重卡是生产工具,客户算的是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你便宜个三五万,如果三天两头坏,或者能耗下不来,人家算盘一打,还是不划算。

更要命的是,一旦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你的利润会被压到极致。没有利润,哪来的钱搞研发?没有研发,你怎么迭代?最后就变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内卷,大家一起在泥坑里打滚,谁也别想站起来。

所以,速豹的选择,从商业策略上讲,是一种“升维”。它放弃了在国内市场用“价格”换“规模”的简单路径,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但天花板更高的路:去海外用“价值”建“品牌”。

这笔账其实不难算。

【金钱账】:欧洲一台电动重卡的售价和利润,远高于国内。在那里卖一台,可能顶国内卖好几台的利润。这笔高额利润,可以反哺国内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在国内打,是消耗战;去欧洲打,是补给战。

【情绪账】:或者叫品牌价值账。从一开始就在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德国、奥地利——站稳脚跟,跟奔驰这样的百年老店同台竞技,本身就是对品牌价值的巨大拉升。这就像一个武林新秀,不去街头打烂架,而是直接上华山论剑。就算只是打个平手,江湖地位也瞬间不一样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市场,就成了“降维打击”。

突袭欧洲!国产电卡融资十几亿,中国供应链成关键-有驾

【机会成本账】:在国内卷,你面对的是一群和你一样熟悉规则、拼刺刀的对手。而去欧洲,你面对的是一群“巨人”,他们强大,但转身慢,对新技术的反应速度、对成本的控制、对市场变化的迭代效率,未必比得上从中国“绞肉机”里杀出来的团队。这背后,是中国独有的“工程师红利”和“供应链体系”。

突袭欧洲!国产电卡融资十几亿,中国供应链成关键-有驾

说到这个“体系”,才是这件事最核心的看点。

速豹敢这么玩,它的底气到底从哪来?真的是因为创始人是清华学霸,在德国大厂待过吗?这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站着的,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过去十年,中国的电动乘用车市场打成了一锅粥。为了活下来,从电池厂(宁德时代、比亚迪),到电机、电控,再到各种智能化的软硬件供应商,都被逼着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迭代技术,以全球最狠的力度压缩成本。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堪比养蛊。

活下来的,都是蛊王。

而电动重卡,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上,和乘用车是高度相通的。速豹这样的公司,它不需要从零开始去培育一个供应链,它可以直接把乘用车领域已经成熟、经过市场残酷验证、且成本极具优势的技术和产品,“降维”用到重卡上。

比如新闻里提到的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几年前在乘用车上还是个稀罕物,一片样品上万块。现在呢?卷成了白菜价。速豹作为后来者,恰好享受到了这波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的红利。它所谓的“全栈自研电驱桥”,听起来很难,但如果没有背后成熟的电机、轴承、齿轮、半导体供应链支持,单靠一个创业公司,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突袭欧洲!国产电卡融资十几亿,中国供应链成关键-有驾

所以,你看,这不是一家公司的单打独斗。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集团军”作战。速豹的角色,更像一个优秀的“总成厂”和“架构师”,它把中国最优质的供应链资源,用最先进的理念(比如软件定义汽车),整合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像一支利箭,射向对手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腹地。

这种打法,欧洲人很难防。他们可以对整车加关税,但他们没法对“工程师的迭代速度”和“供应链的系统性成本优势”加关税。你今天模仿了我这代产品,我半年后下一代又出来了,功能更强,成本还更低,你怎么跟?

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某个单一的技术专利,而是整个体系的运转效率。

最后,我们把视角再拉高一点。这件事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

第一,我们看待很多产业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很多人看到一个新品牌,就喜欢纠结于它的技术细节,或者创始人的背景故事。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它所处的“生态位”,以及背后的“宏观势能”。速豹的出现,是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势”,就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巨大惯性。看懂了这层,你才能理解为什么资本愿意下重注,为什么它敢走一条反直觉的路。

第二,关于个人成长,这事儿也挺有启发的。在一个高度内卷的环境里,你跟所有人拼刺刀,也许能杀出一条血路,但大概率是遍体鳞伤,而且天花板很低。有时候,跳出那个存量搏杀的“小池塘”,去一个看起来更难、门槛更高,但规则不同、天花板也更高的“大海洋”,反而是一条更好的路。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巨大的。对于个人而言,是去大厂拧螺丝,还是去一个前沿领域的小公司开荒,也是类似的选择题。

总的来说,电动重卡出海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它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成本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模式与标准输出”的演进路径。这不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把一整套在中国被验证过的高效率、快迭代的打法,移植到全球市场。

这盘棋很大,速豹只是其中一个棋子。它能不能最终成功,还有很多变数。但在后视镜里看,这条路的方向,大概率是走对了。共勉共戒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