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现在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无论是上下班通勤,还是节假日带着家人出游,车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让很多车主感到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的车,有些车开了五六年,看起来依然精神抖擞,性能稳定;而有些车才开两三年,就感觉小毛病不断,开起来松松垮垮,油耗也莫名其妙地增高,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很多人会把这归结于不同汽车品牌的质量差异,但实际上,车辆的后期使用和维护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陪伴我们多久,以及陪伴我们的质量如何。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正是导致车辆过早衰老的元凶。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那些经常被我们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车辆养护细节,这些方法成本不高,却能实实在在地延长爱车的寿命,让您少花冤枉钱。
首先,我们来谈谈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大家普遍知道发动机需要更换机油,但对于什么时候换、换什么样的机油,以及为什么必须换,理解得可能并不深入。
机油并不仅仅是起到润滑作用那么简单。
在发动机内部,成百上千个金属部件以极高的速度运转和摩擦,机油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一层油膜,隔开这些金属表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
除此之外,机油还承担着清洁、散热和密封的重要功能。
它能将发动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积碳、油泥以及金属磨损下来的碎屑冲刷带走,通过机油滤清器过滤掉,保持发动机内部的洁净。
同时,它还能吸收并带走活塞、曲轴等部件产生的大量热量,辅助冷却系统为发动机降温。
所以说,机油就是发动机的“全能管家”。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机油会混入杂质,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润滑和清洁能力都会大幅下降。
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过期”的机油,就等于让发动机在充满杂质的液体里“裸奔”,磨损会急剧增加,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拉缸、烧瓦等严重故障,届时维修费用将是更换机油费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至于更换周期,不能一概而论。
最基础的矿物油,性能衰减快,一般建议五千公里或半年一换;半合成机油性能稍好,可以支撑到七千五百公里左右;而性能最稳定的全合成机油,则可以坚持一万公里甚至更长。
尤其是在我们国内大部分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下,车辆频繁启停,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低速高负荷运转状态,这在保养手册里被定义为“恶劣驾驶条件”,机油的损耗会更快,因此适当缩短更换周期是十分必要的。
说完了发动机,我们再来看看车辆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分——轮胎。
轮胎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燃油经济性,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保命符”。
很多驾驶员对轮胎的关注,可能仅限于看起来是不是没气了。
实际上,准确的胎压至关重要。
每辆车的标准胎压值都可以在驾驶位车门框的标签上,或者油箱盖内侧找到。
建议每个月都用胎压计检查一次。
胎压过高,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不仅会加剧轮胎中部的磨损,还会导致刹车性能下降,并且在经过颠簸路面时,舒适性会变得很差,更有爆胎的风险。
反之,胎压过低,轮胎两侧的磨损会加剧,方向盘感觉变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油耗显著增加,因为发动机需要克服更大的滚动阻力。
同时,胎压不足时,轮胎在高速行驶中会产生“驻波现象”,胎体温度急剧升高,同样是导致爆胎的重大隐患。
除了胎压,轮胎的磨损程度也必须时常检查。
在轮胎的沟槽里,分布着几个小小的橡胶凸起,这就是“磨损指示标记”。
当胎面花纹磨损到与这个标记齐平时,就意味着轮胎的排水性能和抓地力已经严重下降,达到了法定的更换标准(花纹深度低于1.6毫米),尤其是在雨雪天气,极易发生侧滑和失控。
接下来,我们聊一个与车内人员健康息息相关,却又极易被遗忘的部件——空调滤芯。
很多人觉得车内有异味,或者夏天开空调感觉制冷效果不佳,风量也变小了,往往想不到是这个小小的滤芯在作祟。
空调滤芯的作用,就像是给汽车戴上了一个“口罩”,它负责过滤掉进入车厢空气中的灰尘、花粉、尾气颗粒物等污染物。
尤其是在空气质量不佳的地区,这个“口罩”很快就会变得污浊不堪。
一个堵塞的、肮脏的空调滤芯,不仅会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更可怕的是,它潮湿的环境会成为细菌和霉菌滋生的温床。
当您打开空调时,这些微生物就会随着气流被吹入车内,长时间吸入这种空气,可能会引起呼吸道不适、头晕、过敏等问题。
更换空调滤芯其实非常简单,大部分车型的滤芯都设计在副驾驶的手套箱后面,自己动手更换,成本也就几十块钱,相比去维修店能省下不少费用。
建议每半年或者一万公里更换一次,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这笔投入绝对物有所值。
谈及安全,刹车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刹车性能的可靠与否,直接决定了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危。
很多车主都是在听到刹车时发出“吱吱”的刺耳尖叫声时,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
其实,这个声音是刹车系统特意设计的“报警装置”。
在刹车片上有一个金属的磨损指示片,当刹车片被磨损到极限厚度时,这个金属片就会与刹车盘直接摩擦,发出这种尖锐的声音,提醒您必须立即更换刹车片了。
如果置之不理,继续行驶,不仅会严重刮伤刹车盘,导致更换成本倍增,更可能在关键时刻因刹车片彻底磨光而导致刹车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通常,新的刹车片厚度约在1.5厘米左右,当磨损到只剩下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三四毫米厚度时,就应该考虑更换了。
同时,也要定期检查发动机舱内的刹车油液位,如果低于最低刻度线(MIN),需要及时补充。
刹车油本身也具有吸水性,使用时间长了性能会下降,一般建议每两年或四万公里更换一次。
此外,车辆的电瓶也是一个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部件。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早晨,当您急着出门,却发现车子怎么也打不着火,那多半是电瓶亏电了。
汽车电瓶的正常寿命一般在两到四年之间,它最怕的就是“闲置”。
车辆长时间停放不行驶,电瓶会因自身的缓慢放电以及车上防盗系统等微弱耗电而逐渐耗尽电量。
如果您的车辆需要停放一周以上,最好的办法是每周能启动一次,并让发动机运转十五到二十分钟,或者开出去溜达一圈,这样能有效地为电瓶充电。
如果需要停放更长的时间,可以考虑断开电瓶的负极接线柱,彻底切断电量消耗。
还有一个很多老司机都在强调的习惯,就是不要等到油表灯亮了再去加油。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汽车的汽油泵是安装在油箱内部的,它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而它正是依靠浸泡在汽油中来散热的。
如果经常让油箱处于低油位状态,汽油泵就会大面积裸露在空气中,得不到充分的冷却,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很容易因过热而“罢工”甚至烧毁。
更换一个汽油泵的费用可不低,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因此,养成油量表还剩四分之一左右就去加油的习惯,是对油泵最好的保护。
最后,我们说说雨刮器。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在雨雪天气里就是我们安全视线的保障。
当您发现雨刮器刮不干净,玻璃上留下一道道水痕,或者在工作时出现跳动和异响,这说明雨刮器的橡胶条已经老化、硬化了。
这时候千万不要硬扛,因为硬化的胶条不仅无法有效清洁玻璃,还可能因为夹杂着细小的沙粒,像砂纸一样在您的前挡风玻璃上来回摩擦,时间久了就会留下一道道无法修复的划痕。
更换一对雨刮条的成本通常也就几十元到一百多元,而更换一块被刮花的前挡风玻璃,费用则要高出十倍甚至数十倍。
因此,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老化的雨刮器,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