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国产车营销的“佛脚”


车企宣传时会优先选择营销成本低、转化率高的卖点。底盘性能的传播门槛较高:它涉及复杂术语如悬架结构、材料工艺和主观体验“操控感”、“滤震性”,普通消费者难以直观理解。

相比之下,加速时间、续航里程、屏幕尺寸等参数更易量化对比,传播效率更高。即使如比亚迪海豹等车型在底盘技术上有突破,若无法快速转化为消费者感知的价值,车企便可能减少相关投入。

底盘开发,尤其是调校(tuning),依赖长期经验积累和数据沉淀。部分国产车前期通过逆向研发或依赖外包技术(如本特勒、宾尼法里纳等团队)完成底盘设计,自身调校能力尚在成长中。

虽然近年头部品牌如吉利、比亚迪、蔚来等通过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如长安底特律中心)或引进专家团队(如华为德研所)提升实力,但形成系统化的调校体系仍需时间。

国内购车群体普遍更关注显性配置如外观、空间、智能座舱和经济性如价格、油耗,对底盘性能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市场调研显示,“操控性”在购车决策因素中排名靠后(2019年仅占4.9%)。此外,中国道路条件整体较好,降低了日常驾驶中对底盘差异的敏感度。消费者在短暂试驾中很难体会底盘优势,反而更易被舒适性配置吸引。

在激烈价格战中,车企常采取 “田忌赛马”策略。在同等价位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如更大屏幕、真皮座椅),而非提升底盘等隐性成本。同时,行业对底盘防锈、耐久性等标准较为宽松,缺乏外部倒逼机制。部分曾强调底盘特色的品牌(如法系车)市场表现不佳,也加深了车企对“宣传底盘风险高”的认知。

底盘?国产车营销的“佛脚”-有驾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底盘领域出现新机遇。例如华为的途灵智能底盘通过传感器预瞄路面、主动调整阻尼,比亚迪的云辇-Z系统采用直线电机实现精准控制,试图将底盘性能转化为 “智能化”卖点。

这或许能降低理解门槛,推动底盘从“隐性性能”向“显性技术”转变。
国产车少宣传底盘是市场选择与技术阶段下的理性策略。随着技术提升和消费观念变化,底盘的重要性有望在智能化浪潮中被重新定义。

#国产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