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7十月交付两万辆,乍一听数字不算惊天动地,但这车才俩月上市,这速度确实让人侧目。朋友圈里跑车号的老铁都问了:这车到底哪来的神秘流量?说实话,比亚迪这次算是悄悄搞了个小炸弹。23.98万起的价格,换到传统车企,非常难找到同级别,尤其还能插混和越野属性全打包的。对,就是个中大型SUV,别跟我说合资紧凑型比比看,实操起来,钛7的空间和动力确实要更实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市场上这个价位的合资SUV,主打燃油,百公里油耗起码8-9个,插混还少见。再说供应链角度,插混能快速上量,还是得靠比亚迪自家的电池和三电系统打底。想象一下研发就像造一座桥,不光材料要稳,设计团队配合、供应链节奏也得跟上。没有强协调力和极致把控力,车企最多是拼个量产慢半拍,或者磕出一堆质量隐患。相比之下,比亚迪提供了几乎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自研电池组、驱动模块,少了不少麻烦,提前调好了节拍,消费者试驾体验反馈普遍偏正向,这无疑支撑了它的快速交付。
朋友圈里那个卖二手车的老马跟我聊,他对插混的兴趣很现实:小伙子,这东西实际油耗咋样?省不省钱?我实话跟他掰了掰:钛7官方给的是综合油耗4.8L/100km,市区工况更低,但真实驾驶环境下估计5.5-6L/100km左右浮动,虽然比纯燃油节约不少,但没说的那么夸张得全年都省一半油钱。老马笑了:那就是折价便宜,适合想玩又不想折腾的人。可实际,钛7这种15万上下紧凑型SUV用户,换个22万起步价的中大型插混SUV,也得盘算半天——毕竟车子重了,保险养护费用和二手残值这块还真没人能给准答案。
这里不吐槽负担,也不是打击谁。反而是提醒,价格优势背后,那不是便宜货,而是供应链和研发打出来的护城河。但说得太绝对不对,我后来跟一个行业研发的朋友聊,发现钛7的底盘设计其实还有增长空间。挡泥板和悬挂对比竞品,还稍显家用味重,这对喜欢越野或偏硬派驾驶体验的用户可能不是首选。这点我上面没说全,算我自我更正,毕竟一款车的定位再好,用户的喜好滤镜得准。
至于为什么钛7能如此快地被市场接纳,我猜测(不确定),比亚迪背后其实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场景化营销,精准找到这些预算锁定22-26万,想买大空间插混SUV的年轻家庭消费者。毕竟这价位、配置、品牌名声和交付能力,都变成了一种靠谱信号。你看那些买它的朋友,吐槽的倒很少,更多是看中了实用和性价比。这点对比小鹏、理想那些主打智能和科技的品牌来说,是个明显不同的消费者画像。
再说海外那些事儿。海鸥正式登陆日本,那个小车不到10万人民币,老实说,刚出来的时候我真没太当回事。毕竟日本市场很挑剔,外国车挤破头都难混。但日媒居然说它是令人不安的破坏者,多少代表这车拿价格优势搅局玩真的。而且日本车企在国内市场靠技术和品牌压价挺久了,可这种平价电动车一旦成规模,电池成本走低对标燃油车根本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赤裸裸的价格碾压。就这点,你们觉得日本消费者会不会真的被便宜俘获?毕竟车不一定非得有几十年口碑,买菜车买实用还省事才是终极需求。
说到研发投入,比亚迪2021到现在砸了2100亿,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数字。布丁之前给我说,公司这拨投资相当于给自己建了个车界少年班,专门培养能解决电池热管理、智能驾驶复杂算法,以及供应链堵点的复合型人才。大家知道,研发可不是白花花烧钱这么简单,是积蓄能量的过程。上半年投入309亿,净利润直接被顶穿两倍多,这活像个放血换未来的动作,亏钱赚口碑。但我跟行业内人聊,他们都觉得这是稳扎稳打的赌注,算是比亚迪多年积累的资本实力在商业变革中放大了。我之前说研发投入大就是一定大赚,这话有点早,改口,得看后面这笔账怎么算,财报出来前真不好断定。
刚才还想跟你聊聊比亚迪这内部竞争+外部封锁的模式(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就是内部好几个车型相互咬着,研发单元内部氛围紧张的不得了,同时还对外用护城河策略卡着对手。这样的双线叙事让企业强韧度强,短时间出奇兵能力很足,但中长期会不会磨损团队创新活力?还得等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说回来,钛7的实操体验和价格对比,甚至让身边已经用合资车的朋友都开始琢磨,换不换比亚迪?今年10月我去一家4S店转悠,销售小王给我透出心声:这车就是把合资车的短板抓得死死的,你说信不信?他们也承认,背后是货真价实的供应链和技术支撑,不然这么快量产两万辆,卖得稳,人家哪有那么大底气?
聊到这里,我突然好奇,像钛7这种车,后续保养成本和电池衰减周期到底会不会成为限价翻车的坑?特别是在二手市场,这些都还是不太透明的变量。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买新能源插混,除了官方说的那些参数外,更多的是赌一个不知未来的时间?我怀疑除了厂家,谁都没心算过这盘账。
这次写完,还得多翻翻用户反馈和维修工那边的细节,说实话修理工小李上次跟我说:钛7这电池包设计看起来严肃,但零件拆卸不算复杂,维修成本初步估计低于同行10%左右。这下有点意思了,不是吗?
讲真,数字可以吹,数据也能看,但谁都不能保证未来两年市场会怎么绕着这条线走。钛7的销量只是一瞬间表现,接下来会不会遭遇渠道压力或者技术瓶颈,还是留给时间慢慢验证。我们只能盯着这一波比亚迪的动作,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再做抉择。
下一个杀手锏是不是就藏在比亚迪的下一个研发投入里?或者说,他们下一步会不会转头更狠地切入智能网联,抢占更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别急,我也没细想过,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