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行业,最近发生了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曾经在产业链上呼风唤雨的欧洲车企,如今排着队给中国企业签字画押,乖乖接受新的供货规则。
而另一边,被荷兰政府强行接管的安世半导体总部,却彻底被这些车企无视,成了没人大理的空壳子。
为何欧洲车企会这样做呢,接下来标叔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吧!
荷兰“明抢”安世
今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突然拿出一部1952年的老法案——《货物供应法》,以“国家安全”“防止技术外泄”为借口,宣布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全部资产。
不仅如此,他们还强制将安世99%的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二话不说就罢免了中国籍CEO张学政,一套操作下来,完全没把闻泰科技这个100%控股股东放在眼里。
荷兰政府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说什么怕中国母公司“窃取”安世的知识产权,担心欧洲研发中心被“掏空”,甚至预测闻泰会把生产线搬到中国、裁掉欧洲员工。
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明白,这些全是没影的事。
作为全资控股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在集团内部调配技术和生产资源,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操作,到了荷兰嘴里,却成了“犯罪行为”。
更耐人寻味的是,荷兰的动作和美国的政策几乎同步。
9月29日美国刚发布针对中国半导体的“穿透性规则”,把安世纳入监管,第二天荷兰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
明眼人都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保护欧洲技术”,而是荷兰跟着美国站队,把安世当成了对华科技围堵的“祭品”。
荷兰政府大概以为,抢下安世总部,就等于握住了全球汽车芯片的命脉,能坐收渔利。
可他们万万没料到,自己抢来的根本不是什么金疙瘩,而是个烫手山芋。
这边荷兰还在为“接管成功”沾沾自喜,那边安世中国已经迅速做出了反应,只用12小时就破解了荷兰总部发来的技术封锁。
三招定规矩,欧洲车企不得不“认怂”
真正慌了神的,是依赖安世芯片的欧洲车企。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厂商之一,一年能出货500亿颗芯片,全球找不到第二个能替代的产能。
咱们平时开的大众、宝马、奔驰,还有很多日韩车企在欧洲的工厂,都离不开安世的芯片。
一辆现代汽车上要用上千颗芯片,没有芯片,生产线就只能停工。
荷兰冻结安世资产后,安世中国很快就给欧洲车企发了通知:之前跟荷兰总部签的合同全不算数,想继续拿芯片,就得按中国这边的规矩来。
这一下,欧洲车企彻底乱了阵脚。
大众汽车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专门生产“高尔夫”这款明星车型,因为缺芯片直接被迫关门停产。
宝马、奔驰的芯片库存也一天天见底,法国、美国车企在欧洲的工厂也都面临着停摆的风险。
有数据显示,欧洲车企每月因为芯片断供要损失200亿欧元,这个数字比荷兰冻结的安世资产多得多。
眼看着损失越来越大,欧洲车企再也坐不住了,纷纷主动找上门,想跟安世中国谈合作。
而被荷兰接管的安世总部,此刻却成了摆设——没有中国工厂的产能支撑,荷兰总部手里的专利和技术根本落不了地,车企们自然不会再把它当回事。
安世中国给出的新规则其实很简单,但每一条都戳中了关键,让欧洲车企不得不服。
第一条就是重签合同,所有之前跟荷兰总部签的协议全部作废,以后只认安世中国的公章。
这一下,原本该流到荷兰总部的利润彻底断了,荷兰抢来的总部成了空有虚名的壳子。
第二条更关键,以后买芯片只收人民币,美元、欧元都不好使。
以前全球芯片交易几乎都用美元结算,美国也靠着这个掌握了资金流动的“开关”,动不动就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卡脖子”。
安世中国这一手,不仅绕开了荷兰和美国可能的金融制裁,更让人民币在关键产业链里有了“硬通货”的地位。
欧洲车企要想拿到芯片,就得先把欧元换成人民币,这相当于在全球贸易里,给人民币的国际化踩了一脚油门。
第三条规则是优先满足国内需求,给欧洲车企多少货、什么时候给,都得看中国市场的需求来。
这就像去热门餐厅吃饭,VIP客户先上桌,普通顾客只能排队等。
欧洲车企虽然觉得这些条件有点“霸道”,但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安世中国,没有哪家企业能提供这么大的产能,要是不签,工厂只能一直停摆,损失只会越来越大。
德国有个汽车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直言,为了尽快拿到芯片,这些条件都能接受,再拖下去工厂就真的撑不住了。
很快,大众、宝马这些欧洲汽车巨头,都纷纷着手跟安世中国签署新协议。
在生存压力面前,所谓的“规则”“面子”,还有荷兰总部的存在,都变得不值一提。
产业链变局
欧洲车企之所以这么“听话”,核心原因就是安世中国手里握着别人替代不了的产能。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芯片制造是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设计、晶圆制造和封测三个环节。
其中,晶圆制造是高科技活,而封测就是把晶圆组装成最终产品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大规模的产能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是个“苦活累活”。
早年,欧美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把封测这种“不赚钱”的环节全转移到了亚洲,自己只攥着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以为这样就能永远掌握主动权。
可他们没想到,正是这个被他们弃掉的“苦活”,最后成了中国手里的王牌。
安世半导体的晶圆制造工厂在欧洲,但大部分封测产能都在中国东莞。
换句话说,芯片能不能顺利出厂、送到车企手里,最后一道闸门攥在中国手里。
其实不止安世,整个欧洲的芯片巨头都离不开亚洲的封测工厂。
德国的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最大的封测厂不是在马来西亚就是在中国深圳;美国的德州仪器、英特尔,也都在中国成都设了超大规模的封测厂。
荷兰政府贸然接管安世总部,根本没考虑到这条全球分工链的关键所在——他们能抢走设计和制造的“名头”,却抢不走中国手里的封测产能。
除了东莞的工厂,安世中国在上海临港的12英寸产线还在不断提升产能,这些实打实的产能,让中国在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这次用行动证明,当技术遏制遇上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产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时,所谓的“技术霸权”其实不堪一击。
当欧洲车企不得不拿着人民币来买芯片时,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在一点点提升。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行业跟进这种“本币结算”的模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全球贸易的金融格局也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