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这个数字看得我一愣,估算了一下,可能在越南汽车市场中的份额还算可以。尤其是在刚过去的几个月里,很多朋友都在问:这些越南汽车是不是能打得过国产车?我也在思考,什么让VinFast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别忙着点头,我先从车内感受简单聊起。

比如我那天去看展车,刚坐进一辆VinFast的SUV,门闭上那刻,我觉得空间的布局还算合理,中控屏幕挺大,操作其实还挺顺溜的。旁边的销售说: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在越南站稳脚跟,别说进口了,就是国产也要擂个头炮。我倒觉得,越南本土的供应链逻辑和背后的一堆工厂布局,真的是挺关键的。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有驾

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VinFast用的那些零件,可能有一半是从中国、泰国那些地方搞来的,比如电池包,可能也是本土组装多一点,但核心模组,比如电机,估算大概70%靠外购(这段先按下不表)。拉动本土产业,似乎比我想象得快多了,这其实跟研发的事也有点关系。

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对国产二字很敏感,尤其是在越南市场,VinFast不是全部自家的技术,像电池、驱动系统,样本少,估算是占比其实不低,但没有完全自主研发的那种骄傲。但是,从供应链角度看,这是正常的,就像你做饭,配料没必要自己都种,关键是调配出来的味道。甚至我觉得,VinFast的策略,可能是借助合作伙伴,快速在市场站稳脚跟,迟点再把自主研发也搞上去。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他们把电机、电池都买现成的,那么成本会不会很高?估计百公里能跑个300-350公里吧(这也是体感估算,样本少)。其实一辆车的成本,像我算过,C2C(制造商到消费者的直销)模式下,整车制造成本可能落在3万到3.5万美元之间(我没细算,但大概有个价位参考)。

还有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点:车的实操差别。比方说同价位的国产车,比如吉利或长安的SUV,VinFast的车在悬挂调校上,可能偏硬一点,但整体隔音、座椅舒适度会差点。其实很多人在买车时,就是看个舒适感,这直观的。

我一直偏向于觉得,VinFast的增长,是他们在越南本土的土壤做得不错。当地的渠道、售后、服务都相对简单直接,也能更快应对市场变化。各位朋友是不是也觉得,能做成市场,不单纯是技术或者价格,还得看谁懂得客户的心理?在越南,价格70%,服务30%,大概就是这个比例。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有驾

说到这我又想到,很多车企在研发上都在盯着新技术,什么电池新材、智能驾驶办法……但实际操作中,怎么让产品更贴心,才是真正关键。比如有个修理工老兄说,装配线的工序太多,很多细节人一不留神就出问题。这不禁让我笑——比起那些复杂的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心眼。

我有个疑问:有没有可能,VinFast未来会借此走一条本土自主+合作的混合路线?就像那个熟悉零件的朋友说的:谁都知道,全面自主其实不现实,关键是找到平衡点。(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得再深入研究)

还记得有个朋友说过:越南市场太年轻,车一出现就有人去试驾。我在想,他们的用户心理其实挺单纯,也许一辆车只要想象空间大点,价格合理、用起来没毛病,人家就心满意足。这点,产量多的本土品牌,反而更懂。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有驾

我喜欢琢磨:如果我站在VinFast的角度,下一步该怎么做?我觉得很难说,有时候看似稳稳的市场,下一秒就变。你问我,未来它们会不会赢过一些老牌车企?我还真不好说,毕竟,市场潮水快,能咬住脚跟的才是硬道理。

然而我心里还在琢磨的问题是,这个品牌的核心在哪?用品质说话,还是靠价格?还是要靠情感打动那些新一代用户?我还没想明白。

VinFast8月在越南交付了10222辆电动汽车,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有驾

说到这,忽然想到一个奇怪的点:也许VinFast的成功,不一定是冲劲和技术,而是它能在哪个节点,打中越南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这种微妙的感觉——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