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SU7 Ultra用户为何集体炸锅?

一、性能缩水:1548匹变900匹,车主怒斥“买车还要考试?”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一纸《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冲上热搜,就SU7 Ultra“限制马力”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致歉。这场风波始于一次OTA更新:小米向用户推送1.7.0版本系统,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将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限制至约900匹,车主需在指定赛道达成官方成绩才能解锁全功率

这一操作瞬间点燃用户怒火。“花50多万买超跑,结果性能被远程阉割?”有车主直言,选择SU7 Ultra正是看中其“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标签,如今却被迫“考试解锁”,无异于“花钱买了个半成品”。更讽刺的是,海鲜市场甚至涌现“代刷圈速”服务,标价数千元,暴露了功能设计的荒诞性。

热搜第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SU7 Ultra用户为何集体炸锅?-有驾

二、功能争议:碳纤维机盖成“装饰”,用户质疑虚假宣传

风波不止于动力限制。首批交付的SU7 Ultra搭载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被用户扒出“名不副实”。宣传中“高效导流”“辅助散热”的卖点,在实测中形同虚设:鼓风机吹拂下纸巾纹丝不动,拆解显示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盖板无异,减重仅1.3kg

小米解释称,该设计主要为复刻原型车造型,仅“部分辅助散热”,并承认此前信息传达不清晰。但对用户而言,42000元的选装件沦为“情绪价值”,直指品牌存在过度营销之嫌。

热搜第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SU7 Ultra用户为何集体炸锅?-有驾

三、危机公关:补偿方案难平众怒,智能汽车时代信任如何重建?

面对舆论发酵,小米连夜推出补救措施:暂停问题版本推送、承诺4-8周内修复,并为已升级用户提供积分和免费服务;针对前舱盖争议,开放限时改配铝制盖板,并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然而,用户对“积分补偿”并不买账:“真金白银买的性能,岂能靠虚拟权益打发?”

这场风波折射出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车企通过OTA升级迭代功能本是技术优势,但若擅自改动核心性能,则涉嫌侵犯用户财产权。法律专家指出,小米单方面限制马力或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先承诺后缩水”的营销策略,更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热搜第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SU7 Ultra用户为何集体炸锅?-有驾

四、行业反思:创新与合规的边界何在?

小米的教训为行业敲响警钟。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评价特斯拉FSD“基本功扎实”,强调车企需在智能化浪潮中坚守用户信任。反观小米,从3月高速事故的舆情危机,到此次“OTA缩水”争议,暴露出互联网车企重营销轻沟通的短板。

智能汽车时代,车企需重新定义“用户主权”:

透明化沟通:涉及性能的重大更新必须提前征询意见,避免“技术霸权”;

弹性化设计:可提供“安全模式”与“性能模式”双选项,兼顾新手与极客需求;

合规化运营:监管部门应明确OTA升级范围,防止车企滥用远程控制权

结语

SU7 Ultra的“翻车”并非偶然。当车企将用户视为“数据流量”而非“合作伙伴”,再炫酷的技术也难逃信任危机。小米的深夜致歉只是开始,唯有将用户权益嵌入创新基因,才能真正驶向智能汽车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