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喜闻乐见的节假日保留节目,高速公路大型魔幻现实主义摄影展,主题是《我的电动爹又不行了》。
买车的时候,销售顾问嘴里的新能源,是未来,是科技,是智能座舱里听着交响乐,自动驾驶带你奔向诗和远方。
结果一上高速,现实啪叽一下把脸打肿。你手里攥着的不是方向盘,是命运的缰绳;你盯着的不是导航,是不断减少的续航里程和前方服务区充电桩的排队号码,49号,前面还有48个兄弟跟你一样,在体验这场大型集体修行。
这时候你才发现,所谓智能出行,就是把油车时代的加油焦虑,精准升级成了电车时代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终极哲学拷问。
很多人把高速充电难归结为桩太少,或者车太多。
这话说对了一半,但本质上是句正确的废话。这就好比说你之所以单身,是因为喜欢的姑娘不喜欢你。
这背后真正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逻辑问题,一个谁都不愿意当大冤种的经济学死结。
我们先来把这事儿扒光了看,到底谁在局里,谁在赚钱,谁在挨打。
首先,是充电桩运营商。
他们是挨打的主力之一。现在高速上的充电桩,就像大学食堂的窗口。平时小猫两三只,充电桩比车都多,电网小哥闲得能在充电桩上打羽毛球。可一到国庆春节这种日子,队伍直接从服务区排到主路上。
问题来了,你是食堂老板,你会为了每年这两次饭点高峰,雇上十倍的厨子,开上十倍的窗口吗?
当然不会。因为剩下的350多天,这些多出来的厨子和窗口就是纯烧钱的累赘,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琢磨怎么把食堂吃垮。
充电桩运营商也是一个逻辑。铺设一个大功率超充桩的成本,从硬件到施工到电网增容,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桩的利用率低到令人发指。如果只是为了节假日这几天的高峰,运营商把服务区铺满了超充桩,那他们下半辈子就不是在做生意,是在做慈善,是用爱给你的电动爹发电。
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一种更经济的模式,装几个功率不高不低的桩,应付一下日常,满足一下政策要求。至于节假日用户的体验?那是什么?能开发票吗?
这种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建设,本质上就是一种政策性的瞎积薄发,感动了上级,感动了自己,然后把焦虑原封不动地甩给了用户。
其次,是车企。
车企在这场游戏里,个个都是甩锅大师。卖车的时候,续航往高了吹,恨不得说自己的车能靠光合作用无限续航。可一旦涉及到补能体验,话术就立刻变得严谨起来。
“亲,我们支持国标快充哦。”
“我们app里能看到第三方充电桩的位置呢。”
翻译过来就是:车我已经卖给你了,充电那是你和充电桩公司的爱恨情仇,是你们自己的修行,与佛无瓜。
他们把补能这个最脏最累、最不赚钱的活儿,漂亮地外包给了整个社会。除了少数几家头铁的,比如蔚来,自己砸钱搞换电站,想给用户一种喂到嘴里的尊贵体验,但这种重资产模式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至今还在为盈利发愁。
大部分车企,都是把用户骗上船,然后把船舵一扔:兄弟,祝你好运。
然后,是监管。
监管的出发点是好的,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实现碳中和。所以定下了KPI,今年要新增3000个高速充电桩。
数字是好看了,报表是亮眼了,但这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和运营效率的KPI,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南辕北辙的效果。运营商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在一些本就不需要的地方装桩,或者用一堆慢充桩来凑数。
高速充电难这事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所有人都知道肝上有阴影,但都假装看不见,指望着靠多喝热水自己好起来。这个阴影,就是那个要命的商业模式。
最后,才是最惨的用户。
用户图个啥?不就图个省心省钱吗?结果呢?省下的那点油钱,全都变成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精神损失费,还免费附赠一场“高速惊魂记”的沉浸式体验。
每一个电车老司机,都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时间管理大师、路线规划专家和情绪控制大师。他们出发前做的Excel表,比创业公司的BP都详细。
你看,运营商不想亏钱,车企不想担责,监管想要数据,最后所有的压力,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导,最后啪的一声,全压在了用户的天灵盖上。
那么,那些所谓的解决方案,比如超快充、移动充电机器人、换电,靠谱吗?
听起来都特别性感。
超快充?一杯咖啡,满血复活。但前面说了,成本太高,运营商没动力大规模铺。
移动充电机器人?听着像科幻片,能“桩找车”,高峰期紧急调度。但这玩意儿就是个创可贴,能止血,但治不了内伤。它解决的是极端情况下的燃眉之急,无法改变日常补能体系的脆弱。
换电?体验无敌,两分钟满电出发,吊打所有加油站。但它的问题在于,成本更高,而且品牌之间壁垒森严,你的比亚迪,总不能开进蔚来的换电站吧。统一标准?那等于让所有车企把身家性命交出来,难度比让国足世界杯出线还大。
这些解决方案,就像是给一个得了肺炎的病人开不同的止咳糖浆。嗓子是舒服了点,但肺里的窟窿该多大还多大。
归根结底,想让高速充电不再堵心,只有两条路。
要么,用市场的逻辑解决。引入动态电价,节假日高峰期充电价格翻几倍,贵到让一部分人选择错峰,也让运营商有钱赚,愿意投建更好的设施。用钱筛选用户,虽然残酷,但有效。
要么,用行政的逻辑解决。国家队下场,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把高速补能网络当成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来建设,进行强力补贴和统一规划。把这事儿从“商业”的范畴,上升到“基建”的层面。
除此之外,任何呼吁车主“提前规划”、“互相礼让”、“充到80%就走”的道德说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让消费者为一套系统性的商业失灵去买单,还指责消费者不够体谅,这不魔幻,这很现实。
毕竟,返程的终点是家,而不是服务区的充电桩。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