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业“价格战”何时休?恶性竞争正在摧毁整个行业!
“一条轮胎卖1000,我敢卖800,他敢卖750,谁多赚算谁输!”——这是某轮胎经销商微信群里的真实对话。
这不是段子,而是当下中国轮胎行业残酷内卷的缩影。
“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
中国轮胎产量早已稳居全球第一,但讽刺的是,行业整体利润却像被扎破的轮胎一样不断漏气。
“以前一条轮胎能赚200块,现在能赚20块就不错了。”山东某轮胎厂老板老张苦笑着摇头,“大家都在拼命扩产能,结果市场根本消化不了,最后只能降价甩卖。”
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轮胎产能已远超全球需求,但仍有大量资本涌入中低端市场,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
“同质化”困局:创新被扼杀
走进任何一家轮胎店,你会发现不同品牌的轮胎在外观、性能上几乎看不出差别。
“大家都在抄来抄去,谁还愿意花大钱搞研发?”某轮胎企业技术总监坦言,“研发一款新轮胎动辄上亿,但市场根本不认,消费者只看价格。”
于是,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价格战挤压利润→企业无力创新→产品同质化→只能继续打价格战……
“内卷”的代价:累死自己,卷死同行
广东某轮胎店老板李强,去年刚开业时信心满满,打出“全天免费补胎”“699元三包轮胎”的招牌,结果4个月后就关门大吉。
“本想靠低价吸引客户,没想到同行更狠,直接赔本卖。”李强无奈地说,“最后不仅自己撑不下去,还把隔壁一家老店也卷倒闭了。”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人民日报发声:该刹车了!
6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文痛批“内卷式”竞争,点名汽车、光伏等行业乱象,而轮胎业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
文章指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不仅让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更阻碍了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如何跳出内卷泥潭?专家指出三条出路:
1.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在新能源车专用轮胎、智能轮胎等高端市场寻求突破;
2.品牌升级:摆脱低价标签,通过赛事赞助、专业评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3. 绿色发展:顺应“双碳”趋势,研发环保材料,降低能耗排放。
“中国轮胎不能永远做‘廉价代名词’。”某行业协会负责人强调,“只有走向高端,才能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
尾声
当“内卷”成为行业常态,没有谁是赢家。
是继续在价格战的泥潭里互相踩踏,还是携手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这道选择题,关乎中国轮胎业的生死存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