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车企留下烂摊子:200万“孤儿车”售后无门,谁来管?

“车才开了三年,厂家没了,4S店变成了二手车行,现在连个转向灯都换不到。”武汉车主张先生对着自己那辆停在路边的新能源汽车唉声叹气。他购买的某新势力品牌车型,随着车企在2024年宣布破产清算,彻底成了没人管的“孤儿车”。据行业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国内已有15家车企相继退出市场,留下超200万辆“孤儿车”,而售后保障的空白,正让车主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孤儿车”的售后困局:从维修到权益的全面失守

(1)配件断供成“致命伤”

燃油车尚且能在汽配城找到替代零件,新能源车却因技术封闭成了“维修禁区”。上海车主刘女士的车因电机故障趴窝,联系了十多家修理厂,得到的回复如出一辙:“没有厂家授权的技术数据,换了零件也匹配不了系统。”某新能源汽修厂老板坦言,新能源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与厂家后台深度绑定,“就像一把锁只能用原厂钥匙开,外面的锁匠再厉害也没用”。

退市车企留下烂摊子:200万“孤儿车”售后无门,谁来管?-有驾

即便是保有量较高的退市车型,配件短缺也成了常态。广州车主周先生的燃油车因变速箱故障需要维修,经销商告知“原厂配件早已停产,只能用拆车件,质保全无”。而拆车件的价格比原厂件还高30%,且来源混乱,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2)售后责任“踢皮球”

车企退市后,售后责任的转移往往充满不确定性。2023年某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时,曾承诺由关联企业承接售后,但不到一年,关联企业便以“合作到期”为由终止服务,车主们被直接推向零散的第三方机构。“第三方只敢做基础保养,稍微复杂点的故障就摆手,说担不起责任。”北京车主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的车因刹车系统异响多次维修无果,“每次去都像求着人家干活,还得签免责协议”。

更让人无奈的是,部分车企在退市前刻意“甩锅”。有车主发现,购车合同中被悄悄加入“车企破产后售后责任自动终止”的条款,而当初销售时从未提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统计显示,近一年关于“孤儿车”售后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10%,其中80%涉及责任主体缺失问题。

(3)智能功能“集体瘫痪”

新能源车的“智能属性”在售后断档后成了最大隐患。成都车主赵先生的车机系统自车企退市后便停止更新,导航地图停留在两年前,远程控制功能时灵时不灵,“最吓人的是一次高速上,自动驾驶辅助突然失灵,差点追尾”。更严重的是,部分车型的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依赖厂家服务器,后台关闭后,电池过热、漏电等风险无法预警,“就像揣着个没装压力表的煤气罐在路上跑”。

退市车企留下烂摊子:200万“孤儿车”售后无门,谁来管?-有驾

二、制度空白下的维权困局

尽管《消费品安全法》《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车企售后责任有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屡屡“卡壳”。法律界人士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责任追溯无门”:当车企破产清算时,车主的售后权益在债务清偿序列中排在职工工资、税款、金融债权之后,往往“分不到一杯羹”;而对于已注销的企业,监管部门也缺乏有效的追责手段。

“不是不想管,是没法管。”某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坦言,曾尝试协调第三方机构承接退市车企的售后,但因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授权,多数机构望而却步。而车主自发组织的维权行动,又常因证据分散、地域跨度大、法律成本高而不了了之。

退市车企留下烂摊子:200万“孤儿车”售后无门,谁来管?-有驾

三、破局之路:谁来为“孤儿车”托底?

面对愈演愈烈的“孤儿车”困境,业内呼吁建立全链条的保障机制:

- 设立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在售车时按售价的1%-3%缴纳专项资金,纳入第三方监管,一旦车企退市,基金便用于配件采购、技术授权和售后网点维持,从源头规避“售后真空”。

- 强制开放技术接口:通过立法要求车企公开维修技术数据和配件供应渠道,允许第三方机构合法获取电池匹配算法、系统升级权限等核心资源,打破“技术垄断”。

- 建立退市预警机制:监管部门对连续亏损、资金链紧张的车企提前标注,要求其制定“售后衔接方案”并公示,否则暂停新车销售,从制度上倒逼车企履行责任。

退市车企留下烂摊子:200万“孤儿车”售后无门,谁来管?-有驾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时除了关注品牌和价格,更需审视车企的“抗风险能力”——毕竟,一辆车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性能,更在于未来十年能否得到妥善的售后保障。当200万“孤儿车”的困境摆在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汽车产业快速迭代的浪潮中,如何不让消费者为企业的“试错”买单?答案或许只有一个:用健全的制度,为每一位车主撑起“售后保护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