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文/韩宇

编辑/子夜

小米汽车,再次迎来信任大考。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一辆小米SU7 Ultra引发的交通事故,驾驶员不幸遇难,再次将小米汽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后,成都警方在通报中提到“经检测,SU7 Ultra的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警情通报之余,小米SU7 Ultra“车门无法打开”的细节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这不禁让外界想起今年上半年的事故,小米SU7系列的半隐藏式把手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讨论。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耐人寻味的是,小米官方再次保持沉默。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集团CEO雷军发表演讲,呼吁全行业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随后,有媒体指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关切。

两场间隔半年的严重车祸,始终悬而未决的“车门锁死” 疑点,加之小米官方回应的态度,以及年内两次召回事件,让小米汽车的产品安全口碑持续承压。灰豚数据显示,雷军近30日掉粉35万,日均掉粉1万多。

这背后,折射出品牌承诺与用户体验之间的落差。核心在于,当技术创新的野心遭遇生命安全的底线,当营销话术的技巧遇到公众知情权的诉求,当品牌积累的信任面临现实问题的冲击,企业该如何自处?

1、一场关于黑公关和公众安全关切的“大讨论”

这场事故,公众没有等来小米对外界疑问的回复,却等来了雷军和小米对“黑公关”的抨击。

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天,雷军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雷军将焦点对准 “网络水军和黑公关”。

雷军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这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业团结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新生态,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他强调,智能汽车行业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实际上,小米和雷军的反黑公关倡议并非毫无行业基础。9月12日,央视财经就曾播出专题报道,揭露新能源汽车行业黑公关产业链的运作模式:策划方下单后,内容工厂通过AI批量生成虚假信息,再经账号矩阵分发扩散,而 “小米汽车碰撞后车门打不开” 的虚假视频,早在2024年11月就已被警方查处,却仍在网络上反复传播。

彼时,雷军曾转发该报道,强调小米法务部年内已取证数百个账号,发起数十起诉讼,支持六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图源雷军微博

9月26日,2025雷军年度演讲活动结束后,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

不过这次,这些关于黑公关的言论,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钱江晚报以《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为题发表评论。

钱江晚报的评论直指核心矛盾:“在公众没有得到相关企业对重要安全问题给出清晰有力回复的情况下,首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

文章表示,在坚决反对“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警惕另一种错误倾向:将所有的舆论质疑都简单归咎于是“网络黑嘴”、是“黑公关”,以“受害者”心态回避真实问题,对公众合理关切采取“鸵鸟策略”。

“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文章没有直接提及小米,只是提及“最近,一辆汽车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致死交通事故,救援时车门无法打开,引发舆论关注。事故发生至今,厂商未对此事件做任何公开回应。但在10月16日的一场公开演讲的最后,该企业负责人没有回应公众关切,却呼吁业界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该文章针对此事的评论,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一个观点:网络黑公关虽需严厉打击,但企业不能将公众对生命安全的正常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实质是转移焦点,忽视了“生命权大于一切” 的基本前提。

第一财经发表的文章则提到,在首款量产车正式上市至今一年半的市场考验下,“营销鬼才”雷军风评迎来了彻底的反噬。从重“用户体验”的3C产品延伸到“人命关天”的汽车领域,大众对某汽车品牌过度营销的耐心正在加速被消磨,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已经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某汽车品牌头上。

这场大讨论的核心分歧,本质上是企业舆论策略与公众核心诉求的错位。智能汽车行业确实存在黑公关恶意抹黑的乱象,过度炒作个别事故会误导消费者,阻碍行业技术创新。反过来,安全是汽车产业的底线,企业不能以抵制黑公关为理由逃避责任,公众的合理质疑理应得到尊重和回应。

2、两起备受关注的“车祸”,还有多少疑点?

这场大讨论的导火索,源于小米SU7 Ultra的事故。截至目前,面对多方媒体的评论与公众追问,小米集团及雷军本人尚未对该事故做出回应,这场舆论仍在持续发酵。

“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 这一相同的问题,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两次出现在小米SU7的严重事故中,也成为悬在公众心头的两大疑云。

10月13日的事故中,有参与现场救援的目击者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事故车辆“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众多现场群众“拳打脚踢”试图打开车门,但未能成功,“后来等到消防车过来,使用切割机切开车窗,才把人救出来。”

尽管交警通报指出驾驶员涉嫌酒驾,但“碰撞后车门无法从外部开启”的共性问题,再次引发舆论海啸。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公众的疑惑集中在三个核心层面:

其一,小米SU7 系列的车门解锁机制是否存在设计缺陷?为何两次严重事故中均出现车门锁死现象?

其二,车辆碰撞后的起火速度为何如此之快?从侧翻到起火仅数秒时间,电池包的防护措施是否达标?

其三,小米此前是否知晓车门安全隐患?为何在安徽事故后未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在今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路上,另一辆小米SU7撞击护栏后3秒即发生电池爆燃,车门锁死导致车内3名学生全部遇难,车门也存在打不开的情况。

两起悲剧将新能源汽车的车门安全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客座教授张翔表示,小米SU7门把手的外表看似是机械门把手,但实际是全电子把手,纯电动控制,一旦断电就无法工作。此时唯一能开门的,只有车门内侧的备用机械小把手,但前提是车主还有行动能力可以开门。

两起事故,均在以美观设计著称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出现问题,也实实在在证明这样的设计华而不实,存在着安全隐患。

更为关键的,是小米的态度。3月份,针对这些疑问,小米官方虽然发布了两篇回应,但基本以“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为主,却未提供碰撞瞬间的车门解锁数据、电池热管理记录等关键信息。

尤其是此次成都事件,雷军至今未回复,引发网友讨论。一位小米用户向连线insight直言,“雷军作为小米最大的代言人,本应该安抚消费者,哪怕说一句话,我们心里都能好受些。”

从今年3月至10月,只有在6月底的小米汽车YU7发布会上,雷军主动谈到了汽车安全,称“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并将高阶辅助驾驶全套硬件全系标配。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但这并未降低公众对小米质量的质疑。

近期,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而这已是小米年内第二次召回SU7标准版 ——1 月,小米曾因 “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召回约3.09万辆车型。

两次召回叠加两起事故,外界对小米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诸多核心疑点长期没得到解答,小米这种“沉默策略”似乎正在不断侵蚀市场信任。

3、雷军的口碑变了?

今年9月,雷军照例开启2025年度演讲。

相比于以往大规模造势预热,今年雷军十分低调。整场演讲依旧延续了雷军的温情风格,但年度演讲结束后的第二天,市场的反应很冷淡——其股价一度跌超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有人说“雷军的演讲没有魔力了”,有人说“雷军的演讲太公式化了”……公众的态度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个活跃在互联网上的“雷神”,消费者心中的创业领袖,正在走下神坛,甚至口碑也在下滑。

此次成都SU7事故当天,雷军转发新车宣传微博,“阳光下更好看”,对相关事件避而不谈,这种与公众期待的严重错位,让不少曾经的支持者感到失望。

“以前觉得雷军接地气,现在怎么满脑子都是舆论战”“先把车门做好,再谈净化行业环境吧”,网友们的评论颇具代表性。

一位小米用户向连线Insight表示,“如果说当年小米曾有发烧的热血,现在的小米已经是个对营销路径有依赖的品牌了。”

这句话似乎也不无道理。9月,小米17 Pro代号“逆光之王”,在发布会上大肆宣传,将用户期待拉满,结果海报右下角小字标注“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大字宣传、小字标注的文字游戏引发网友热议。

事实上,雷军口碑的下滑早有伏笔。今年 5 月,小米 SU7 Ultra 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与实际功能不符陷入“虚假宣传”风波,当时雷军虽发文称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却未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让不少米粉感到寒心。

相较于雷军的口碑滑坡,小米车主群体的声音更为复杂多元。

小米车主顾一向连线Insight表示,“成都事件大概率是酒驾+超速导致的,车门打不开也很正常,这个我觉得和车的质量问题关系不大,毕竟这么快的速度,就算要追究车质量问题,这个场景也不对。”

他买了小米SU7几个月,除了外观好看、时尚,性能和驾驶体验都不错,“至少车的品质和价位是匹配的”。

顾一表示,除非车辆设计存在实锤安全隐患,否则预算范围内他还是会将小米汽车考虑在内,当然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做横向对比,不会盲目入手。

但质疑的声音也很多。作为小米SU7 Ultra和小米YU7的第一波车主,乔然对小米彻底失望。

“SU7 Ultra,底盘就是个家用车底盘,跟想象中高性能赛车级底盘完全不一样,就是个马力更大的SU7 Max”,乔然直言。

但作为汽车爱好者,三个月后,乔然又下单了小米YU7,开着它去了川西自驾,两个月开了5000公里,“当时被YU7帅气的外表吸引了,但开两个月也腻了,现在打算卖了”。

乔然没想到的是,成都事故一出,他的YU7二手市场价从33万降到31万。

除了这些个例,小米SU7交付混乱问题,SU7 Ultra将宣传的马力性能锁住,车主买到带有测试车字样的YU7等风波都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讨论,将小米和雷军一次次推向风口浪尖。

小米的特殊性在于,雷军个人IP与品牌形象深度绑定,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汽车品类不是儿戏,而事关生命。

当人们谈起小米汽车,究竟在讨论什么?-有驾

当前的小米,无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边是小米汽车直播间因门把手设计争议被负面评论刷屏,而迫中断;另一边,新疆小米车主从十米高坡坠落后安然无恙,发自内心地感谢小米。

智能汽车的核心是“汽车”,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企业的核心是“用户”,信任永远是最宝贵的资产。小米汽车若想走出困境,雷军若想挽回口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舆论辩解,而是更透明地公开情况、更彻底进行整改、更真诚做用户沟通。

对一家志在长远的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控制舆情,而在重建安全信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顾一、乔然均为化名,本文头图来源于小米汽车官方微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