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

乌兰浩特这回可算是动真格了,骑电动车嘛,没个合规的“身份”门儿都没有——这要不是头一遭见电动车成了稀罕物,还真没人信。说到这里,大家伙心里都在犯嘀咕,电动自行车终于要“持证上岗”了?备不住以后,连下楼推辆车都得先查查号牌。

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有驾
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有驾

有网友直拍脑门问,这到底为啥要上牌?以前骑电动车不就是图个省心方便,如今反而生出了手续,难不成以后连骑车也像买房那样费劲了吗?咱乌兰浩特“加码”就是乌兰浩特,小城不服管?不行,咱必须得低头!

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有驾

9月1号起,内蒙古自治区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张罗上阵,乌兰浩特跟着来了一场“补位”。别只盯着原来那啥11个网点,这次还大手一挥,多了7个派出所能办上牌——直接铺开成了18个点。估计有人要纳闷,这派出所都不放过,警察叔叔平时看不够“熊孩子”,现在连电动车也要亲自点名认领。场面那叫一个热闹。只怕以后谁家电动车没牌,连菜市场阿姨都得聊两句:“你这咋没挂牌,是不是想上头条啊?”

其实,玩归玩,见真章的地方还真不少。上牌嘛,种类也分得明明白白。一种是绿色号牌,正经的身份标志;另一种是白色号牌,属于有点“缓刑”意味的过渡期,五年有效。我想那白号牌车主,估计都会有点点心理落差,毕竟,绿牌才是“本地人”,白牌就像是“租户”。不过也没啥,管它白绿,只要能骑,能办成,才是关键。

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有驾

这里顺便要插一句政策底线,谁家要是咬定自己车就得办牌,全凭嘴一张那可成不了事。新电动自行车,购买后30天内要去登记,否则,你的车就是“黑户”。材料得备齐:身份证、发票、合格证、说得明明白白的承诺书等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谁家材料有缺口,要跑三四趟都不新鲜。至于老旧电动车,把握住三个月黄金期,证件能补则补,啥都给补上,连发票都补不出的话,就老老实实写个个人承诺书。乌兰浩特的街头老大妈可能会感慨:“咱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给自己车写承诺书,也是长见识。”

这种搞法吧,说笑归说笑,背后其实有“门道”。政策对电动自行车的定义真是拎得清,有的车统统不在此列。电动摩托、轻便摩托、三轮四轮啥的,抱歉,先靠边。就算你掏了大价钱,配置瞎牛哄哄,只要不是“电动自行车”这口,还是不能办号牌。谁家车本身就带点改装的,拼拼凑凑、整车编码丢了、电动机一瞅就不是原厂,想蒙混过关?门都没有。派出所叔叔拿着小本本,眼神比超市防盗员还犀利,查得明明白白。

乌兰浩特电动车要上牌,派出所能办证,材料不全不给办-有驾

反正条件就那么几个。身份材料、购车发票、完整合格证明,一个都不能少。要是材料少一份,信息有误,或是来历不明,统统不予办理。被盗抢、非法拼装的,直接给你打回。真要查出来是问题车,“不是你倒霉,是你侥幸。”政策给你明明白白摆着,放狠话不带商量。

嘴里说着上牌,心里可别当是走形式。上了号牌那可不是闹着玩。政府指明,不收一分钱,严格禁止一些人打着“代办”旗号收手续费、卖保险。谁碰见“托儿”,直接举报。乌兰浩特的电动车主估计要在朋友圈发:“上牌不用钱,谁要忽悠收钱,举报他咧!”不用花钱这事听起来挺有过年红包味,可大家还是得留神,别让隔壁大爷一忽悠就多掏了二百块。

这些事琢磨起来,笑点不少,“骑电动车有身份证”也不是空穴来风。难怪有网友回怼:“要按这劲头,估计下一步连滩涂养鸭都得上个牌照。”想想也不是没道理----啥法子都能给标明身份,说明管理是往严里走,社会治理正在升级。

再说点人情味,一些人或许会觉得麻烦,有点像“自找罪受”。先别慌,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市民,上了牌不只是“交差”,还真能给日后的安全多点保障。“骑电动车带安全头盔,牌照摆身旁”,谁不愿意呢?关键时刻出事,警方能第一时间查到信息,找车也方便。有人调侃:“以后偷车贼要么是技术升级,要么改行改卖拖鞋。”

电动车登记这档子事,随着乌兰浩特的风一阵阵刮起来,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政策搞得这么明白,其实也是顺应社会变迁。大家都盼着规范化,别到处乱窜出事故、再为难警察,管理是为了方便大家伙,也让公共安全离大家近点。不登记,不上牌,出了事相当于无名小卒。上了牌,“你是谁”“你要去哪儿”“你干了啥”,清清楚楚,谁也不吃亏。

这牌照政策不仅是乌兰浩特一地的事情。随着全国城市化推进,电动自行车早已从城郊窜到市中心,家家户户几乎有一辆。政策升级不是小事,而是一种城市管理的必然走向。现在电动自行车和汽车一样,讲身份、拼资历,差点还得靠颜值。谁要还觉得麻烦,问问自己,宁愿乱成一团,还是希望街头像咱老家饭馆一样有序排队?规矩面前,咱都要讲规则。甚至有股白酒的劲儿:“烈性上头,喝完还得自带醒酒药。”

说到最后,新规往社会丢一丢,是给大家留个问题:以后摩托车、三轮车、甚至滑板车会不会都得上牌?分线太细,能不能真正管得住?你愿意为安全和规矩忍受点麻烦,还是一天到晚混着过?也欢迎大家来聊聊,这牌照到底是咋规范了咱们的街头巷尾,是不是也叫“人性化管理”的升级版。

反正乌兰浩特亮了风头,电动自行车也终于成了街头明星,大家再也不用拍着大腿担心“黑户车”揪心事。从此以后,骑车也有身份,出门也能底气十足。就问你一句:对这类政策,你是举双手赞成,还是心里打鼓?牌子亮了,安全也敞亮了。谁能说,以后乌兰浩特不是更靠谱的家门口?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