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汽车正名!负债率被黑,真有这么荒唐?
最近又有人开始盯着中国车企的负债率各种带节奏,说得跟天要塌了一样。每次看到这些“专家”一本正经地甩数据,我都忍不住翻个白眼。你说这事到底咋就说不明白呢?前两天和朋友吃饭,他还调侃:“你们老讲财务专业那一套,人家根本不听,就拿几个数字唬人。”哎,这话真扎心,但也太实在了。
想起我表哥前阵子买车,选来选去还是国产品牌。他妈非得拦着,说新闻上天天说国产车企欠钱多,将来指不定哪天倒闭。我表哥直接怼回去:“咱家贷款买房的时候,难道也是要破产?”他妈愣住半分钟,憋出一句,“反正我就是怕。”这种担心身边人也不少见,有时候真不是谁多懂财务,就是看着数字大点就害怕。
其实全世界造汽车的,都一个毛病——重资产。你以为光是把壳子焊起来、轮胎装上那么简单?随便建个工厂都能烧掉几十亿上百亿,更别提那些机械臂、自动化设备了。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芯片厂,总投资600多亿美元,还没开工就已经砸进去了。这种行业,你敢轻资产运作吗?还没造出来东西呢,各种原材料先压一堆库存,那成本是真肉疼。
记得大学同学小王进了一家主机厂做采购,每次谈合同都是几千万几千万地走量。他私下吐槽过一次:“公司账面上一堆应付账款,看起来吓人,其实都是供货商的钱,只要新车卖出去,很快又滚回来了。”大家都觉得企业负债等于危险,其实很多时候只是生意链条上的正常现象。
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哪个不是高负债运作?大众136%,丰田123%,福特131%。再看看国内,上汽97%,奇瑞96%,吉利88%,比亚迪才75%。有网友调侃:比亚迪是不是太保守了,不像印钞机一样放开干。“亏大发啦!”底下评论区里有人直接用东北口音配文。这些年中国车企扩张速度虽然快,但跟欧美巨头比,还真的算稳健派。
但话又说回来,是不是只要是汽车或者芯片行业,高负债就一定安全无忧?当然不能这么糙看。有个关键指标叫“有息负债占比”,意思就是哪些钱是真的借银行的,要还利息的,而那些应付供应商的钱属于无息部分,只要生意转得动,不会有什么风险。
丰田68%的总负债需要付利息,福特66%、大众32%;国内吉利17%、奇瑞12%、长城12%……最夸张的是比亚迪5%。2024年,比亚迪营收7700多亿,有息贷款只有286亿人民币,这啥水平啊!隔壁邻居大叔知道后感叹一句,“这简直是我们村首富存款级别。”
去年陪朋友去4S店修车,一边等技师检修,一边闲聊旁边的大爷,大爷手里攥着报纸皱眉头念叨:“现在网上净说国产牌子欠钱,我孙子刚考驾照,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开几年……”结果售后经理听到插嘴,“您放心吧,我们公司一年研发投入几十个小目标,可不是闹着玩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大爷脸色缓和不少,还补充句,“年轻人还是懂行。”
其实这种重资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全世界通用。不信可以看看华为:2024年营收8621亿元,总负债2648亿元,但净利润626亿元;而且研发投入1797亿元,比亚迪当年也砸进去542亿搞技术创新。有句话怎么讲来着——流水线一旦跑顺溜,那赚钱速度跟风卷残云似的,把初期投进去那点儿本金很快赚回来。所以老纠结于那个“高”字眼的人,多半没经历过什么“大项目”。
我妹夫今年刚跳槽到一家新能源公司,每个月工资发下来之前,公司财务都会提前通知大家查工资单,他常常打趣自己成了“待发工资”的临时老板。“你看,这也是企业短暂性的‘欠’员工的钱,在报表上一挂,就是‘应付职工薪酬’,可没人担心公司明天跑路吧?”
从另一个角度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偏谨慎,本土企业更喜欢稳扎稳打。这几年经济环境波动比较大,大伙都格外小心翼翼。但对产业如果永远只想着低风险、不敢扩张,也许错失机会才是真遗憾。有网友留言:现在海外市场火热,再不上船,以后只能喝汤!
关于这个问题,我舅舅总结特别精辟:“炒菜油烟呛鼻子,不代表厨房失火;造车资金链紧绷点,也未必出事。”每次遇到有人抠字眼批评国产品牌,他都举这个例子怼回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到最后发现自己看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所以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起生活中那些因为一点数据而焦虑的小伙伴?他们是不是经常拿公司的账目和家庭理财混为一谈,把短期周转当成危机预警?
今天互动环节安排一道生活选择题:假如给你20万预算,现在市面上的热门车型摆在面前(比如某些国产新势力),销售顾问告诉你,他们家的母公司总资产规模巨大、偶尔新闻爆出高额负债,你会优先考虑什么因素决定买或不买——价格配置、品牌口碑、售后服务还是所谓的“官方公告里的数字”?欢迎脑洞大开的神回复,用你的亲身体验或者亲戚邻居神吐槽整活儿,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纸面上的恐慌拆穿,看看到底谁更接地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