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键盘声在办公室角落里分外清晰。监控屏上的弹窗跳个不停——“新车自燃”“退订潮”“行业倒闭”……每条都像一把锈刀,隔着屏幕拍打着车企公关部那张久经攻守的小白板。咖啡半冷,法务同事的眼神,已经比车祸现现场勘时还冷静。他们不是第一次和“黑公关”斗法,一个账号就像一枚螺丝,总有新胳膊手脚不断拼接进来,诉讼都来不及写已被对手的AI机枪洗稿轮番包抄。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车主王先生,想在论坛真诚吐槽自家新车,打字时却突然心肌一颤:“我这是不是真维权?隔着屏幕,法律能分辨我和‘抹黑水军’吗?”毕竟,现在车企法务盯得紧,平台筛得细。敲击‘发布’键的那刹那,多少人脑中闪过梁上君子的影子:这一发,是揭丑,还是惹祸?
其实,车圈水深,真真假假混杂本就不新鲜。近期,工信部牵头的专项行动打响了网络乱象清剿令,还没等行动升温,鸿蒙智行、理想、蔚来等就纷纷亮出“反黑成绩单”。500多个恶意账号、4家MCN机构、230多个深夜刷帖的水军矩阵,甚至跨界童装店、家政公司摇身一变成‘流量捕手’——这些画面,像极了推理小说里不停更换马甲的嫌疑人。
这其中有的账号能编得比AI还离谱,还没上市的新车“销量腰斩”“售后爆雷”,评论区一片“用户退订”“车门炸弹”。更魔幻的,是记者追查到源头,有的黑稿背后连主板机、AI“深伪”操控都用上了——假车祸现场、假碰撞起火、假用户控诉,一条视频3.8万,外加充会员送“引战套餐”,黑商的报价和手机捆绑套餐如出一辙,不求好看但求效果“爆炸”。流量在这里化作实打实的现金:谁充值多就被抬上神坛,谁没交保护费就被拉出来批斗一通。黑公关的业务员用AI伪造事故,比那年泡沫手机里的短信诈骗还要敬业。
可回过头来,消费者的世界并没有变简单。王先生们眼里的最大问题不是“谁造谣”,而是“我说实话会被当成造谣吗?”身为局中人,真实和虚构的界限,似乎已经模糊到只有法务部和AI算法能勉强分得清。有案可查的“蔚来自燃”,最终被辟谣,但那一夜间的恐慌,已经让无数观望者踌躇不前;小米汽车的“门打不开”传说,成了论资排辈的黑料,被用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榴弹。
不得不承认,职场里的法务同仁和普通车主在同一个风险池游泳——只不过,法务有枪有证据,车主只有“死马当活马医”的孤勇。有人坚持科普,有人只想当吃瓜群众,绝大部分人不过是摇摆在“说不说、怎么说、说了能不能安全落地”间的小白鼠。网络整顿到底能改变什么?仅靠打掉一批水军、关掉几个账号,真就能让所有人都想表达时,既有底线又无顾虑?
按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的说法,普通消费者没必要焦虑——专项整治抓的是有组织、谋利的“黑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针对个体维权。你有售后聊天记录、购车合同、维修单,投诉了“售后拖延半个月”,这都是合法表达,无人会因“讲真话”被秋后算账。但要是一句话没证据、全部情绪挂在嘴边,还捎带上“我收了保护费”,那就很可能成为整顿对象。换句话说,“事实与证据,是你和AI水军最大的体温差。”想避免被误判,唯一的法则不是沉默,而是把控好证据边界,不被“流量节奏”带偏。
说起来,咱们这些年常见的是“舆论监督”挂名,实则流水线生产假新闻。要挟式测评、带货式黑稿、掰弯的数据曲线,都比高铁炒螺蛳粉快几拍。新型水军甚至用起主板机和AI生成,群控矩阵在后台比拼算法,造谣效率升至人均500帖/夜……搞得法务加班,比春节火车票抢票都拼脑力。
而普通人还真没有那么多“小九九”,大多只想买车用车顺心,万一踩雷,无非就是求个公道,不至于花钱买“焦虑套餐”。网络监管的靴子落地后,真正的受益者应该是敢于表达的消费者——谣言被掐住命门,虚假测评被揭下马甲,谁还愿意为一流量账号的“造假绩效”供养信任危机?
当然,理想的世界里,车企自查自省,平台责任到位,监督有理有据,汽车测评既有牙又不咬人。现实呢?有些黑公关总能和某些“监管滞后”赛跑,换个马甲继续直播“真假难辨”。我们赖以依靠的理智、证据和常识,始终像兜里的螺丝刀——用得巧是利器,用错位就是自伤。
写到这里,不免自嘲一下——法务、媒体、消费者三方,像案板上的三根葱:总有人想上桌,总有人怕被下锅。你我眼前的真相,也可能只是算法推送后的一小圈残羹冷炙。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算法判案、AI背锅、人心易碎”的时代里,我们还有没有成本低、安全感强的“表达权”空间?汽车行业的净网行动,能否转化为每一个普通人的维权底气?
这大概值得,每个买车、用车、说车的人,放下手机后慢慢琢磨。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