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行业最近几年有个有趣的现象:但凡和华为沾上边的车企,日子大多过得风生水起。
问界靠着鸿蒙智行的渠道和华为的技术加持,去年光是M7就卖出去十万多辆;智界虽然入场晚,但靠着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今年前四个月也冲到了3.8万辆的销量。
就连岚图这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挂上华为HI模式的招牌后,销量都翻着跟头往上涨。
可唯独北汽集团,明明手握华为HI和智选两把"金钥匙",却始终打不开高端市场的大门。最新财报显示,北汽去年净利润不到10个亿,同比暴跌近七成,新能源业务更是亏掉了44个亿。这不禁让人想问:同样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北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时间倒回七年前,北汽可是最早和华为牵手的车企。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华为的汽车业务还只是个雏形。当时北汽新能源的负责人王刘芳在签约仪式上激动地说:"我们要做智能网联时代的领跑者。"第二年双方就成立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这个听起来充满技术感的名字,寄托了北汽对智能汽车的无限期待。2020年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横空出世,这款车搭载了华为全套智能驾驶系统,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城区自动驾驶功能惊艳全场。当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汽这是要复制特斯拉的成功路径。
但现实给了北汽当头一棒。极狐阿尔法S HI版虽然技术领先,但销量却惨淡得可怜。2021年全年只卖了6000多辆,还不到问界M5一个月的销量。更尴尬的是,同期赛力斯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的智选模式,推出的问界M5首月订单就破万。有经销商私下透露:"极狐的店员培训三个月都说不清HI模式和智选模式的区别,消费者更是一头雾水。"这种定位模糊的问题,直接导致极狐和后来的享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其实北汽并非没有机会调整策略。2023年双方宣布升级为智选合作模式,首款车型享界S9定位40万以上高端市场。为了这款车,北汽抽调了最精锐的研发团队,在镇江建了专属的智能工厂,甚至喊出"All in享界"的口号。但市场给出的反馈依然冷淡,上市半年销量刚过3000辆。反观问界M9,同样定位高端市场,靠着华为ADS 3.0系统和鸿蒙座舱,订单排期已经排到半年后。有汽车分析师指出:"北汽的问题在于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保留品牌调性,又想借华为的流量,结果两边都没讨好。"
深入分析北汽的困境,会发现这背后藏着国企转型特有的矛盾。2018年徐和谊主政时期,北汽提出了"大北汽"战略,试图通过并购宝沃、扩张产品线来实现规模效应。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路,导致旗下品牌定位混乱。极狐、BEIJING、北京三大品牌覆盖了从5万到60万的全价位段,但每个品牌都缺乏核心竞争力。有消费者吐槽:"北汽的车标都长得差不多,买错了都不知道找谁投诉。"这种战略上的摇摆,让北汽在新能源转型中始终找不到准星。
华为方面其实也面临两难。HI模式强调技术赋能,但需要车企有强大的制造和品控能力;智选模式要求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渠道运营,这对传统车企的体系能力是巨大考验。北汽选择同时推进两种模式,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分散了资源。有内部人士透露:"HI项目组要协调三个研究院,智选项目组又要对接终端BG,经常出现技术路线冲突。"这种多头管理导致研发效率低下,极狐考拉MPV项目就曾因智能化方案反复修改,比原计划推迟了整整一年上市。
财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北汽集团净利润暴跌68.5%,其中新能源业务亏损扩大至44.42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力斯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0%,问界单一品牌的毛利率就超过25%。更严峻的是,北汽的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有投行分析师警告:"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盈利,北汽的信用评级可能面临下调风险。"
面对困境,北汽并非没有动作。2024年他们与小米、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试图通过跨界合作缓解资金压力。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合资公司成立半年仍未推出实质性产品。近期又有传闻称北汽可能与一汽合并,但这种"拉郎配"式的重组,在汽车行业历史上鲜有成功案例。有资深行业观察家指出:"北汽需要的不是合并,而是刮骨疗毒式的改革。从产品定义到渠道管理,从研发体系到企业文化,每个环节都需要脱胎换骨。"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北汽与华为的合作就像一部充满遗憾的连续剧。第一季讲的是技术赋能的美好愿景,第二季演变成渠道争夺的暗流涌动,到了第三季却成了战略摇摆的警示录。但故事还没到终章——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北汽手握的华为合作资源、500万辆豪华车制造经验、以及首都国企的政策优势,依然是翻盘的资本。关键在于能否放下"面子工程",像赛力斯那样All in一个模式,把华为的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北汽该继续死守高端市场,还是放下身段开拓下沉市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宝贵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