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的操作,属于是典中典的左右互搏,自己给自己上了个反向BUFF。
当我看到汉EV新增一个245公里续航版本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看了看日历,确认今天不是愚人节。讲真,在一个连老头乐都开始标榜自己能跑300公里的时代,一个定位中大型的旗舰轿车,突然掏出来一个245公里的续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艺术?这不叫补充细分市场,这叫不务正业。这感觉就像一个修仙门派的首席大弟子,突然宣布自己要去钻研怎么把烧饼烤得更圆,掌门看了都得一个趔趄。
市场的逻辑很简单,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掀桌子掀到天花板的阶段。竞争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而是黑暗森林。你死我活。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后来蔚来的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所有人都杀红了眼,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在这个节骨眼上,比亚迪汉,这个曾经的王者,不想着怎么升级自己的金钟罩铁布衫,反而开始琢磨怎么用一把小匕首去戳市场的脚指甲。
你说,这个245公里版本,是精准覆盖城市通勤族?是是是,你说的都对。每天通勤50公里,家里有充电桩,一周一充美滋滋。逻辑上完美闭环。但买车,尤其是在中国买一台二十万上下的B级车,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问题。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我告诉你这里面的玄机。买车,本质上买的是一种“可能性”。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车去西藏,但我必须拥有随时能去西藏的能力,或者说,幻想。245公里的续航,还是CLTC,空调一开,高速一上,冬天再打个骨折,实际能跑多少?180?150?这种续航,它不是在解决用户的需求,它是在制造用户的焦虑。它斩断了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告诉你,嘿,你只需要活在当下这座城市里。
这简直就是把用户当傻子!
更荒诞的是,比亚迪自己家里就坐着一个雷电法王:汉DM-i。那才是真正的“任意门”,想用油用油,想用电用电,彻底把续航焦虑这个紧箍咒给摘了。现在好了,你让一个准备买汉的消费者怎么选?旁边站着一个啥都能干、毫无焦虑的全能大哥,这边却是一个瘸了一条腿、只能在小区里溜达的弟弟,还非说这个弟弟有独特的场景价值。这场景价值,不就是便宜吗?不装了,摊牌了,就是想用汉的壳子,卖一个秦的价格,搞一个降维打击。
但这种打击,往往打不到对手,先把自己人打懵了。这让我想起了某些玄幻小说里的情节,一个大家族,为了在资源争夺战中获得优势,没有去研发更强的功法,而是搞出了一个“青春版”的低配心法,让资质平平的旁系子弟修炼。美其名曰扩大基本盘。结果呢?对手直接一波闪电战,用绝对的实力把你的核心弟子全给端了,你那些“青春版”弟子,连战场都上不去。
坏了菜了,真正的战场核心,从来就不是这些边边角角。汉的核心对手是谁?是特斯拉Model 3,是那些智能化武装到牙齿的新势力。人家在那边研究怎么让车子更像三体人的水滴,你在这边研究怎么把电池做得更小。人家的用户在讨论FSD什么时候入华,在为那种“品牌玄学”充值信仰。讲真,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就算送他一台汉,他可能还得考虑一下充电桩的安装位置是不是破坏了他家的装修风格。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汉的用户呢?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务实的一群人。他们要的是什么?是面子,是里子,是超大的空间,是超低的能耗,是那种“我全都要”的满足感。汉DM-i完美地满足了这一切。所以,比亚迪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搞一个245公里的电动爹出来恶心自己,而是把汉DM-i的体验再往上拔一拔,把智能化短板补一补。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话虽然是玩笑,但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技术的成败,最终要看它能不能搞定中国最混乱的马路。你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不如在晚高峰的菜市场开十分钟。比亚迪应该把精力放在这种地方,而不是在一个245公里的续航上反复横跳,试图证明一个不存在的需求。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对比亚迪有点太苛刻了。但没办法,爱之深,责之切嘛,主要是它让我有的喷。
说起来,我楼下那个充电桩又坏了,物业说要修一个月,人间真实。
所以,比亚迪汉这个245公里续航版本,在我看来,就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迷失。它既无法对特斯拉的品牌信仰构成威胁,也无法在实用性上超越自家的DM-i兄弟。它就像是在一个已经摆满了山珍海味的宴席上,硬是又上了一盘拍黄瓜,还告诉你这盘黄瓜能解腻。问题是,大家来这儿是为了吃龙虾的,不是为了解腻的。
比亚迪把自己庞大的产品线,搞成了一个“产品蛊盆”,让不同定位的车型在里面疯狂内耗。汉的破局之路,根本不在于推出一个续航更短的版本去覆盖什么“场景化需求”。而在于,什么时候能让DM-i版再降三万,把智能化搞得像个人样。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