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排队充电,增程车为何被劝莫与纯电争桩?

这个十一假期,你堵在路上了吗?我一个开增程车的朋友,给我讲了个“糟心”的故事。他本想在服务区悠闲地充个电,结果被纯电车主质问:“你有油箱,为啥还要跟我们抢充电桩?”这让我忍不住想,增程车难道就不能光明正大地充电了? 说实话,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但关于“谁该充电”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假期高速上,纯电车主担心续航,混动车主被指责“抢资源”,整个画面一度十分魔幻。我们买车是为了更便利的生活,怎么补能方式反而成了“原罪”?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增程车,到底该不该在公共充电桩上“排队”?

先说说增程车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个“电车”,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驱动全靠电机。这意味着,它开起来和纯电车几乎没区别,安静、平顺、加速快。但多了个“油箱”,让它拥有了纯电车梦寐以求的“无限续航”。朋友那台车,满油满电能跑上千公里,这在长途出行时,简直是“定海神针”。但关键来了,它同样具备充电能力,而且充电成本远低于加油。 一度电一块钱,一箱油四百块,跑同样的里程,电费可能只要油费的三分之一。你说,这么明显的经济账,谁不想算?假期高速免费,充电也便宜,为什么不充?难道非得等到电量耗尽,再花三倍的价格去加油,才算是“好车主”?

再说说公平性。朋友在服务区是正常排队,既没插队,也没占着桩不充,就是老老实实等了十分钟。凭什么因为他是增程车,就得把充电机会让给别人?大家都是新能源车主,都为环保出过力,凭什么在补能这件事上要被区别对待? 这就像两个人去食堂打饭,一个人带了饭票(充电桩),一个人带了现金(加油站),结果带饭票的非说:“你兜里有钱,就别用饭票了,让给没带钱的。”这逻辑成立吗?显然不成立。公共充电桩是公共资源,谁先来谁先用,这才是最朴素的公平。要求增程车“自觉让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绑架。

十一假期排队充电,增程车为何被劝莫与纯电争桩?-有驾

当然,有人会说:“纯电车主更焦虑,他们没得选。”这话不假,纯电车主确实面临续航压力。但问题是,增程车车主就没有规划权吗? 我朋友出发前就计划好了,200公里一充,把充电时间算进了行程。你突然要求他让桩,打乱了他的节奏,对他公平吗?而且,服务区休息、吃饭、上厕所,时间本来就很充裕。增程车利用这段时间充电,既不影响行程,又能省下一大笔油钱,何乐而不为?反过来说,如果纯电车主真的非常着急,完全可以和前面的人商量,但前提是“商量”,而不是“质问”和“指责”。

我们再来看看市场上的几款主流增程车型。比如理想L系列,主打家庭用户,空间大、配置高、续航长,是很多二胎家庭的首选。它的增程系统调校成熟,匮电时也不会有明显的动力衰减。但缺点也很明显,价格偏高,而且作为一款“奶爸车”,驾驶乐趣相对平淡。再看问界M5/M7,背靠华为的智能化优势,车机系统流畅,智驾功能强大,尤其是城区NCA,让很多车主直呼“真香”。但早期车型的做工和品控曾被诟病,虽然现在已大幅改善,但品牌形象的修复仍需时间。还有深蓝SL03/S7,走的是年轻运动路线,颜值高,性价比突出,后驱版开起来很有乐趣。但它的增程器噪音相对明显,高速行驶时车内静谧性不如前两者。

十一假期排队充电,增程车为何被劝莫与纯电争桩?-有驾

横向对比一下,和纯电车比,增程车没有里程焦虑,长途出行更从容;和传统混动(如本田i-MMD、丰田THS)比,增程车在大部分工况下都是纯电驱动,驾驶体验更接近电车,平顺性和静谧性更好。可以说,增程技术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平衡续航、成本和体验的一种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 它既享受了电车的驾驶质感,又保留了燃油车的补能便利。那么,为什么它在充电时反而要被“歧视”呢?

回到那个问题:增程车能不能在公共充电桩排队?我的答案是:不仅能,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充。 我们买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如果因为怕被指责,就放弃更便宜的补能方式,全程加油,那岂不是违背了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技术的进步,应该是为了消除隔阂,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当我们在讨论“谁该充电”时,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增加充电桩的数量,如何优化充电网络的布局,如何让所有新能源车主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补能服务。

十一假期排队充电,增程车为何被劝莫与纯电争桩?-有驾

所以,下次如果你看到一辆增程车在排队充电,请不要投去异样的眼光。它和你一样,都是这条充电队伍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车主。我们都在同一个时代浪潮里,何必为了一根充电桩,分出三六九等? 未来,当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时,这些问题还会存在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