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提到手,第一件事该干嘛?不是贴膜,而是扔掉它!

很多人提到新车时,第一反应就是迫不及待把车开回家,兴奋地想象未来的用车生活。但坐进车里,你会发现一个细节:方向盘、座椅、中控台甚至门把手,都被一层透明的塑料膜包裹得严严实实。

新车提到手,第一件事该干嘛?不是贴膜,而是扔掉它!-有驾
图片

很多车主习惯保留这些塑料膜,觉得这样能保护内饰,不容易弄脏。可实际上,真正懂车的人会告诉你:提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贴膜、打蜡,而是把这些塑料膜统统撕掉!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是健康隐患。新车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胶粘剂、皮革处理剂、塑料件,它们在一段时间内都会持续释放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比如甲醛、苯、甲苯等。正常情况下,这些气体会慢慢挥发掉,而塑料膜却把它们死死封闭在座椅和内饰表面,结果导致车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更高。

曾经有机构做过测试,两辆同样型号的新车,一辆撕掉塑料膜通风,一辆保留塑料膜不开窗,结果两周后检测,后者车内甲醛含量超标两倍以上。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开车,对呼吸道和免疫系统都有负担,尤其对老人、小孩和孕妇更不友好。

其次是安全风险。别小看这些塑料膜,它们可能在关键时刻造成大麻烦。比如座椅侧边很多车型都布置有侧气囊,一旦发生碰撞,气囊需要在几十毫秒内迅速撑开。如果塑料膜紧紧裹在座椅表面,气囊就可能受到阻碍,展开不彻底,甚至直接失效。

现实中就出现过类似案例:某位车主提车半年都没撕膜,后来车辆发生侧撞,气囊弹出不畅,事后保险公司鉴定时,明确指出塑料膜是造成气囊性能受阻的重要因素。再比如方向盘上的膜,短时间看起来只是影响手感,但遇到紧急情况急打方向时,手掌和膜之间摩擦力不足,很可能打滑,直接影响车辆的可控性。

新车提到手,第一件事该干嘛?不是贴膜,而是扔掉它!-有驾
图片

第三,长时间不撕膜反而更伤内饰。塑料膜并不是设计来长期使用的,它遇到高温会慢慢老化,变得发黄、发粘。很多车主开了两年才想起来撕膜,结果发现膜已经和真皮、塑料件“融”在一起,撕都撕不下来,只能去做内饰翻新。

反而是一些早早撕掉膜的车,经过合理清洁保养,内饰依旧光洁如新。更麻烦的是,如果你长时间坐在带膜的座椅上,汗液和湿气会被困在里面,时间长了,真皮就会发霉、发臭,这种情况在南方潮湿地区尤为常见。

有人可能担心:“撕掉膜后,座椅是不是更容易脏或磨损?”其实完全不用太担心。正规车企使用的真皮或织物内饰,早在出厂前就经过了耐磨、耐污测试,远比你想象中要坚固。

以真皮为例,一般都会经过5万次以上摩擦试验才能通过检测,这意味着正常使用几年都不会轻易磨坏。而你担心的污渍问题,更可以通过安装专车专用的座套来解决,既能保护内饰,又不会阻碍车内空气流通。相比之下,那层薄薄的塑料膜根本起不到长期防护作用,只会留下后患。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新车到手后,第一时间就要把所有塑料膜撕干净,座椅、方向盘、中控台、门把手都不要遗漏。接下来再做一件重要的事:多通风。在提车的头几个月里,尽量开窗行驶,停车时也尽可能选择阴凉处并开一条缝,让有害物质尽快挥发。如果担心空气质量,还可以配合活性炭包或者车载空气净化器,这比蒙着塑料膜闷在车里要有效得多。

新车提到手,第一件事该干嘛?不是贴膜,而是扔掉它!-有驾
图片

最后我想说,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供着的。塑料膜就像新衣服上的标签,该去掉就要去掉。留着它,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还可能带来健康和安全风险。新车提到手的第一件事,不是加装五花八门的装饰,而是让它从里到外保持一个健康、安全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车的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