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EVAM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如何破局东南亚市场?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东南亚重要经济体的马来西亚,正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关键市场。围绕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消费者认知、市场布局、技术合作及政策协同等问题,《汽车观察》在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对马来西亚电动车协会(EVAM)主席蔡德明进行了专访。

专访EVAM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如何破局东南亚市场?-有驾

合作路径需多元布局

谈及中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实践,蔡德明认为吉利与宝腾的携手堪称典范。2017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开启了中国汽车技术与东南亚制造资源的深度融合。

蔡德明介绍,合作中吉利不仅输出了模块化架构、新能源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还协助宝腾完成生产线升级与质量管控体系搭建,而宝腾则依托本土制造基地与销售网络,负责整车组装及区域市场运营。

这种合作模式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双方最初的目标是覆盖马来西亚本土市场,但随着合作深入,已将目光投向东盟乃至全球。目前,宝腾基于吉利技术平台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已出口至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验证了“中国技术+本地制造”模式的可行性。

专访EVAM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如何破局东南亚市场?-有驾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汽车制造重镇,对外资企业进入设置了独特的门槛。中国车企进入当地需要雇佣当地员工、促进本土技术和产业升级才能更好获得政府支持。这些政策看似严格,实则是为了避免外资企业赚快钱,倒逼真正的产业扎根。

蔡德明指出,部分中国车企的低价策略可能引发恶性竞争,而技术转移的“表面化”——仅转让组装技术、保留核心专利,也不利于本地产业升级。

蔡德明建议,中国汽车进入当地市场需多元布局。在生产端,可与宝腾、Perodua等本土车企组建合资公司,借助其制造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在供应链层面,应优先与本地零部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配产品;在技术领域,可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特色课题。

专访EVAM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如何破局东南亚市场?-有驾

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深耕”

当前马来西亚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正稳步提升,但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蔡德明介绍,驱动马来西亚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核心因素集中在政策激励与使用成本优势两方面。

马来西亚政府对电动车实施的进口关税减免、路税优惠等政策,显著降低了购车门槛;而电动车每公里电费仅为燃油车油费的五分之一,长期使用成本优势明显,这对日常通勤距离较长的消费者颇具吸引力。

不过,消费者的顾虑依然存在。充电设施的便捷性是首要担忧,尽管公共充电桩建设已见成效,但城乡分布不均的问题突出。蔡德明介绍,截至2024年底,马来西亚公共充电桩数量达4300台,且政府计划2030年实现1万台的目标,但主要集中在吉隆坡、槟城等大城市。二手车保值率低是另一大障碍,电动车残值率远低于燃油车,这让不少持币观望者犹豫不前。

为提升消费者认知,马来西亚电动车协会与相关企业采取了多元化推广举措。协会定期组织“电动车体验日”活动,在商场、社区设置试驾点,让消费者近距离接触产品;联合能源企业发布实时充电桩地图,缓解用户充电顾虑。

目前,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在马来西亚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电动车的性价比、智能网联功能最受好评。但中国品牌在本地服务网络建设上仍有不足,维修等待时间较长;品牌溢价能力与特斯拉等相比存在差距。这也意味着,中国品牌需从“产品输出”向“品牌深耕”转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突破。

专访EVAM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如何破局东南亚市场?-有驾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为马来西亚提供了产业发展机遇。马来西亚可承接中国车企海外产能转移,打造东南亚制造中心,同时加强与中国在电池原材料加工、回收体系建设等领域合作,形成产业互补。

政策协同方面,中马建立更加紧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机制,定期协商关税政策、技术标准、人才联合培养等事宜,为企业合作营造更优环境,实现“技术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共享”的良性循环,共享发展红利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