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家人们,今天咱不聊别的,就盘一盘那个让无数新能源车主血压飙升的话题——车险。
上个月我那发小,就为这事儿给我来了个“午夜凶铃”,电话一接通,那家伙的声音听起来跟刚参加完双十一剁完手一样,充满了“我是谁,我在哪儿”的哲学迷思。
他说他刚提的电车,第一年保费报价直接干到了八千六。
我当时就想,这哪是买保险啊,这简直就是给保险公司上了个大供。
你以为这就完了?
更刺激的是,同款燃油车,保险才五千出头。
这一下,我那发小感觉自己彻底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大师,每天辛辛苦苦从电费里省出来的那点“仨瓜俩枣”,到头来还得恭恭敬敬地交出去,给保险公司贡献KPI。
他开玩笑说,这感觉就像你天天吃糠咽菜省钱,结果钱全让食堂打饭阿姨给“截胡”了。
这事儿要搁以前,我肯定跟着他一起骂,觉得保险公司这帮“华尔街之狼”又在磨刀霍霍向“韭菜”了。
但前几天,我偶然看到2025金融街论坛上的一组数据,直接给我干沉默了。
中国精算师协会的大佬张晓蕾女士,甩出了一份报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2024年,新能源车的平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但保费只收了人家1.7倍的钱。
这数据一摆出来,我脑子里立马“嗡”一下。
合着保险公司不仅没割我们韭菜,反倒还当起了“活菩萨”,每卖一份电车险就自己往里搭钱?
这事儿听起来怎么这么魔幻呢。
你说车主喊贵,那真金白银掏出去了,心疼。
可保险公司哭着喊亏,一年亏掉几十个亿,这也不是装的啊。
这局面,整个一“罗生门”,谁都说自己是受害者。
为了搞明白这背后的道道,我特意去找了些行业报告研究。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电车保险的水,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啥电车风险那么高?
报告里给了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说开电车的人,跟开油车的人,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
新能源车主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特别高。
年轻人嘛,刚拿驾照不久,脚底下没个轻重,再加上电车那“一脚油门,灵魂起飞”的加速性能,和那个至今还没掰扯明白的“单踏板模式”,出事概率不大才怪了。
这就像把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给了一个三岁小孩,他可能不是想伤人,但他真控制不住自己啊。
如果说年轻人是“明枪”,那“私车营运”就是妥妥的“暗箭”了。
好多人买车时登记的是家用,扭头就注册了网约车平台,一天到晚在路上跑,行驶里程是普通家用车的好几倍。
这种玩法,保险公司当初给你算保费的时候可没算进去。
结果就是,收着买菜车的钱,操着出租车的心,这买卖能不亏吗?
当然,把板子全打在司机身上也不公平。
真正让保险公司头疼的,还是新能源车那“金枝玉叶”的身子骨。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很多电车,特别是那些十几万的小车,最贵的地方不是车壳子,不是轮子,而是你屁股底下那块电池。
有个词叫“零整比”,就是把车拆散了卖零件能卖多少钱。
新能源车电池的平均零整比接近51%,啥概念?
就是你这车,一半的钱都花在那块电池上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车可能没撞多大事,但只要伤到了电池,那维修费就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
再加上现在车企都喜欢搞“一体化设计”,什么一体式大灯、一体式车身,看起来是挺酷炫,但一出事故,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修起来贵得能让你怀疑人生。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成了一个死循环: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导致保险公司亏钱;保险公司亏钱,就只能涨保费,或者干脆不给你保;保费一涨,车主又觉得不划算。
各方都有各方的苦,各方也都有各方的理。
要我说,这电车保险的难题,短期内还真就无解。
它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烦恼一样,你躲不开,也绕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
或许,等技术再成熟一点,数据再多一点,各方再多一点理解和妥协,这事儿才能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在那之前,各位电车车主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