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AMG GT充电比火箭还快,翻车比谁都快,尴尬到爆!

最近汽车圈里,奔驰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双面大戏”。

一边是它拿出了一个叫AMG GT XX的概念车,充电技术听起来简直像是科幻电影里的玩意儿,快得让人咋舌;可另一边,在万众瞩目的国际车展上,当着自家国家领导人的面,连一个最基本的前备箱盖都打不开,那场面真是尴尬到了极点。

这就不禁让咱们老百姓心里犯嘀咕了:这个百年豪华品牌,在如今这个电动车满天飞的时代,到底是真有两把刷子,还是说有点外强中干,跟不上趟了?

奔驰AMG GT充电比火箭还快,翻车比谁都快,尴尬到爆!-有驾

咱们先来说说那个听着就厉害的技术。

奔驰发布的这款AMG GT XX概念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充电速度。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它的最大充电功率达到了惊人的1041千瓦。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咱们换个方式说说。

现在市面上比较好的公共快充桩,功率大概在120到180千瓦左右,就已经算是很快了。

而这台奔驰概念车的充电功率,是普通快充桩的五六倍甚至更多。

更夸张的是,它从插上充电枪到达到这么高的功率,只需要半秒钟的时间。

这基本上就是一瞬间的事,还没等你反应过来,电可能就充进去不少了。

看得出来,奔驰是真的想在技术上证明自己。

毕竟,前些年他们推出的EQ系列电动车,在市场上的反响平平,跟特斯拉还有咱们国内的一众新品牌比起来,无论是技术还是销量,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奔驰急需这样一个“技术炸弹”来告诉所有人,它在电动车领域依然是顶级玩家。

但是,技术再亮眼,终究要回到一个现实问题上:这东西能造出来卖给普通人吗?

成本受得了吗?

很快,就有懂行的人出来分析了。

奔驰AMG GT充电比火箭还快,翻车比谁都快,尴尬到爆!-有驾

有人拿它和咱们中国的比亚迪已经投入使用的兆瓦级闪充技术做了个比较,结论很直接:奔驰这套方案,在成本控制上,跟比亚迪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太贵了,贵到几乎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那么,它到底贵在哪里呢?

首先是电池。

为了承受这么大的充电电流,这台车里塞了大概3000颗高性能的圆柱电池。

电池一多,充电时产生的热量就非常恐怖,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

为了解决散热,奔驰用了一套复杂的冷却系统,让这些电池都浸泡在一种特殊的、不导电的冷却油里。

这种冷却油本身就价格不菲,再加上整个系统的复杂性,让电池包的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其次,有了能充这么快的车,还得有能提供这么大功率的充电桩才行。

铺设这些超级充电桩的成本是巨大的,这笔钱谁来出,怎么收回成本,都是大问题。

这就像你造出了一架超音速飞机,但全世界却没有几个机场的跑道能让它起降,那它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然而,更有意思的观点是,一些产业链的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奔驰这样的巨头来说,要把这套技术量产出来,从技术和资金的角度看,其实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们算了一笔账,把这套昂贵的电池冷却系统、热管理系统,再加上未来铺设充电桩分摊到每一台车上的成本,全部加在一起,总的研发和制造成本,可能还比不上奔驰从头研发一台全新的V12汽油发动机来得费劲。

V12发动机是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工业瑰宝,其精密和复杂程度极高。

相比之下,电动车的核心技术虽然也有门槛,但其模块化程度更高,很多技术可以整合全球的供应链来共同完成。

奔驰AMG GT充电比火箭还快,翻车比谁都快,尴尬到爆!-有驾

所以说,奔驰完全有能力、也有钱去把这套看似科幻的技术变成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技术和钱都不是最大的障碍,那奔驰真正的困境又是什么呢?

或许,前不久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发生的一幕,能给我们答案。

当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参观奔驰展台,奔驰的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亲自陪同,准备向总理展示他们新款电动车的一个亮点——前备箱。

因为电动车没有了发动机,车头多出来的空间可以做成储物箱,这本是一个挺实用的设计。

然而,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康林松反复操作,那个前备箱盖就是死活打不开。

场面一度陷入了静止,尴尬的气氛简直要溢出屏幕。

最后,这位大老板只能无奈地对总理说了一句:“您必须得相信我。”事后,奔驰官方解释说是工作人员之前的操作失误导致引擎盖被锁住了。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小小的、低级的失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奔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

它告诉我们,一个品牌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它够不到技术的“天花板”,而是它守不住质量的“底板”。

当你在实验室里展示着1000多千瓦的充电速度时,在现实世界里却连一个最基本的机械开关都无法保证正常工作,这会让消费者产生巨大的疑问。

人们会想,连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盖子都可能出问题,那我怎么能完全信赖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事关安全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复杂的电子控制程序呢?

这种在最基础环节上的“掉链子”,对品牌信誉的伤害,远比技术参数上的一点点落后要严重得多。

它暴露出的是企业在执行力、品控流程甚至是对待产品的态度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一个可靠、值得信赖的整体产品,而不是一堆华丽但可能随时出状况的技术参数。

奔驰当下需要向市场证明的,或许不只是它能飞得多高,更是它能走得多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