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开车,车窗一片白茫茫,你甚至怀疑自己是穿越到了雾都伦敦。每逢此时,方向盘握在手里,心里一团迷雾:到底该开空调的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这道选择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每年都考倒一大批老司机。有人说内循环暖和、防尾气;也有人坚持外循环通风、除雾。那么,谁对谁错?本文就带大家抽丝剥茧,摸清下雨天汽车空调的正确打开方式。
先交底,答案很简单。雨天起雾,靠谱的搭配是:外循环+A/C+吹前挡风玻璃。平时正常雨天行车,外循环为主。外部污染严重、处于拥堵、隧道时,才短时间用内循环,而且必须尽快切回外循环。车内闷热?内循环一开始快速降温,随后依然切换外循环。原理其实不复杂,关键就在于空气流通和湿气的处理。
先讲最重要的概念: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区别。内循环,就是关起门来过日子——车里的空气自顾自转圈,不和外界发生交流,外面的牛鬼蛇神一概不理。优点:制冷或制暖快、隔绝尾气。外循环,则像敞开大门迎宾,每时每刻吸入外面空气,把里面的废气排出去,就像给汽车做大保健,顺便通风透气。
平时晴天,这俩怎么折腾问题都不大,毕竟环境给力。但雨天,这个开关直接关乎你能不能看清前路——不信,下次让玻璃“白一片”,你就知道什么叫步步惊心。为什么?因为起雾的核心原因在于车内湿度高、空气不流通。雨天,空气本来就湿,进车的人身上鞋子衣服更湿。你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喘,潮气全留在车里。这时候用内循环,等于给自己的人生按下“加湿器”键,湿气浓得能榨出水。玻璃温度低,水汽一遇见就凝结成雾——结果?前路一片模糊,开车像拼盲盒,惊喜多半是扣分和碰撞。
有人又问:车外那么多尾气、马路那么脏,内循环是不是更安全一点?这个逻辑没错,但要注意重点是“短时”。比如堵车、过隧道,临时用内循环挡下脏空气,十分钟内打开外循环继续通风。长期开内循环,别说空气不新鲜,氧气都快“配额用光”。试想,几个大老爷们坐一车,雨天密不透风,开着内循环昏昏欲睡,这时候你能指望谁去及时踩刹车吗?
除雾的正确姿势其实很简单:直接外循环+A/C,风量吹前挡。空调压缩机“嗡”地一声,抽水能力比“雨中情深”里的瓦力还靠谱。你担心省油?多虑了,A/C一小时费不了几毛钱,到不了“开不起空调”的地步。再加一条:别指望所有汽车自动空调能比你聪明。雨天智能系统有时反应慢,最稳妥还是手动调节。
有些朋友喜欢“越智能越省心”,都交给自动。实际上,自动挡经常“雾里看花”,不如老老实实调到除雾模式。这年头,别觉得自动驾驶很神奇,你连个空调都不会用,又谈什么智能时代?有舍有得,安全第一。
此外,别忘了空调滤芯。别一年到头不换,滤芯脏得跟“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别说过滤雾霾了,吹出来都是“二手烟”。滤芯干净,除雾效果立竿见影;滤芯脏了,再怎么吹都是“雾中看盆栽”。
讲了这么多,给老司机和新司机们分别总结一套口诀,愿你们一路晴朗:
- “雨天外循环,A/C一起上,前窗吹风挡,雾气自然散。”
- “内循环可短用,久开易困重,外循环除湿气,安全放心中。”
很多人并不把小小的循环按钮当回事,事实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操作,每一次按下,可能改变你一路的安全结局。请记住,雨天行车,别再盲目死磕内循环,外循环才是你的护身符和导航灯。
下次再遇到起雾,不必慌张——掏出本绝招,雨天你就是最清醒的司机。如果你身边也有总喜欢“死磕内循环”的朋友,别让他们把行车安全变成赌局,赶紧把这篇文章丢给他。
毕竟,开个车,谁都不想“人在囧途”,而是“心中有路”——而这条路,从你会用循环按钮开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