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的真实油耗问题,社会上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大。
很多车主和关注汽车的朋友们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些挂着绿色牌照,宣称自己技术先进、超级省油的混动车,在日常使用中,真的像宣传里说得那么经济实惠吗?
最近,一份关于多款混动车型油箱容量的测试数据,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这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再次被摆到了台面上,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混动技术背后的虚与实。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看似普通的加油测试。
一些专业的汽车媒体和评测机构,针对市面上主流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进行了一次“摸底”。
他们将车辆的燃油消耗至报警,然后驶入加油站,以最常规的方式将油箱加满至跳枪,再缓慢补油直至肉眼可见。
这一测,结果出人意料。
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车型的实际加油量,都明显超过了它们在官方配置表中标注的油箱容积。
其中,个别车型的实际容量甚至比标称值高出了三成,超过一成的也不在少数。
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得先明白汽车的官方油耗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说的WLTC工况油耗,是在一个标准化的测试流程下得出的数据,它的计算往往与车辆的油箱标称容积这个基础参数紧密相关。
简单打个比方,如果一辆车官方宣称油箱是50升,测试中标明它跑完特定里程消耗了5升油,那么百公里油耗就是5升。
但如果这个油箱实际上能装下60升油,而厂家在进行油耗核算时,可能还是基于一个更小的、比如50升的标定值作为参考基准,那么最终公布出来的油耗数据,就可能被人为地“优化”了。
原本实际百公里油耗可能是6升的车,经过这么一番“数字包装”,就变成了漂亮的5升。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车主总感觉,自己的车一箱油的续航里程,并没有理论上计算的那么长,加油的频率也比预期的要高。
这个“被扩容”的油箱,在无形中成了一块遮羞布,掩盖了车辆在真实使用场景下可能并不那么低的燃油消耗。
这一现象,也让人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到混动技术本身。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混动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EREV)。
增程式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不少争议。
它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车上的燃油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扮演一个“发电机”的角色,它燃烧燃油来发电,产生的电能要么给电池充电,要么直接供给电动机来驱动车辆。
这个过程里,能量的转换链条变长了:燃油的化学能先要通过发动机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最后电动机再将电能转化回驱动车轮的机械能。
根据基础的物理学原理,每一次能量转换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损耗。
因此,很多人认为,尤其是在电池电量较低、需要完全依赖发动机发电行驶的“亏电”状态下,增程式汽车的燃油效率理论上很难比设计优良的传统燃油车更高。
更有甚者,有业内人士指出,早期某款市场表现非常火爆的增程式SUV,其搭载的增程器竟然是一台1.2T的三缸发动机。
要知道,三缸发动机因为其固有的抖动和噪音问题,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几乎是“人人喊打”,不少搭载三缸机的合资品牌车型都遭遇了销量的滑铁卢。
然而,同样的技术放在增程式汽车上,通过营销包装,却成了高端车型的组成部分,这种反差确实引人深思。
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技术路径要更复杂一些。
它通常采用并联或者混联的结构,这意味着它的发动机不仅可以像增程车一样发电,还可以在特定工况下,比如高速巡航时,绕过电动机直接驱动车轮。
这样就减少了能量转换的环节,因此在高速行驶和亏电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通常会比增程式更好。
但是,插电混动车也有它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体重”。
因为它需要同时搭载发动机、变速箱、大容量电池和电动机这两套完整的动力系统,所以整车重量通常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重上几百公斤。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虽然装备精良,但身上背着沉重的行囊,跑起长途来必然会消耗更多的体力。
当电池电量耗尽后,这辆车就相当于一辆背着沉重电池包的燃油车在行驶,其油耗高于同级别传统燃油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归根结底,无论是哪种混动技术,在亏电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最终还是要看那台燃油发动机的真实水平。
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是汽车工业百年来的核心课题之一,它涉及到燃烧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以及超精密加工工艺等多个尖端领域,是一个极其考验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的硬指标。
每提升一个百分点,背后都是天文数字般的研发投入和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努力。
我们必须承认,近年来,以吉利、长安、奇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汽车企业,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向金字塔顶端冲刺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现实的瓶颈。
比如,在制造发动机核心部件时所需要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其顶尖技术仍然掌握在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并且出于各种原因,最顶级的设备对我们是限制出口的。
缺乏这种“工业母机”,就如同大厨缺少了最锋利的那把刀,给我国车企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性能和热效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困难。
连在内燃机领域深耕了几十年的传统巨头尚且如此,一些新兴的造车企业,在没有深厚内燃机技术积淀的情况下,就宣称其发动机技术已经全面超越、甚至碾压了那些国际老牌劲旅,这种说法听起来确实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技术的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是单靠营销宣传就能一蹴而就的。
这次由油箱容量引发的广泛讨论,或许正是市场和消费者回归理性的一个信号,大家开始明白,真正的技术优势,最终要靠实打实的产品体验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实数据来说话。
而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增程式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新鲜感和营销热度退去之后,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正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