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的“全球基因突变”:从车展八卦到出海故事
这两天上海车展热闹得很,朋友圈全是新车、新战略。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长城汽车总裁穆峰那番话——他说过去十年,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电动化、智能化来了个大换血。作为一个90后,我就特爱听这种行业大佬的碎碎念,感觉像是在听老司机讲老江湖秘笈。
你们知道吗,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了154万辆车,同比涨了16%。身边有个哥们儿在做外贸,他前阵子还吐槽,说现在国外客户都问他中国品牌的新技术和新能源怎么那么猛,“你们国内卷疯了吗?”我当时差点笑喷:这不就是我们日常嘛!
今年上海车展,各家都在聊出海,上汽搞什么海外3.0“Glocal战略”,奇瑞也玩起了3.0版本。这些词儿一出来,就跟升级打怪似的。我家楼下修理厂的小王还开玩笑:“以后修国产新势力,不学点英文怕是要被淘汰。”哈哈,这画面想想就带劲。
回到正题。长城最近发布ONE GWM全球战略,把哈弗、魏牌、坦克、欧拉这些全拢一起,要把资源往海外市场砸。今年海外销量已经干到了45万多台,一季度9万多台,同比增长44%+!我表弟去年刚去澳洲留学,他说当地路上能看到哈弗和坦克,还挺拉风。他原话:“老外以为这是啥豪华越野,其实咱国产货!”可见国货真的牛起来啦。
不过吧,说句实话,这种大手笔出海背后压力山大。据说资本开支挺猛,对短期盈利影响不小。我有个同事投过相关股票,每天盯着K线图心跳加速。他老婆经常调侃:“你买的是股票还是心脏病套餐?”
穆峰特别强调合法合规,说法律红线谁都不能碰。“不能突破底线去竞争,风险会非常大。”这个观点真接地气,我舅舅以前跑运输,总念叨一句:规矩是死命根子。这年头,不守规则分分钟翻船啊!
再聊聊市场划分。穆峰把全球市场分三类:中国、美欧日韩,还有剩下170多个国家地区。从销量来看,中国和美欧日韩占67%,剩下才33%。其实仔细琢磨,中国消费者确实够年轻、有消费欲望还有能力,所以电动化智能化推进得快。我爸前几年死活只认油车,现在天天研究混动车型,还跟邻居比参数,比谁省油。“咱也赶潮流!”他每次试驾回来必嘚瑟一句。
故事插播一下。有一次陪朋友提哈弗H6(当然参考内容没写具体型号,但我们脑补一下),销售顾问一直安利他们家的高端越野路线,比如坦克系列如何在国外撕开口子,占据高端豪华越野一席之地,然后又反向赋能给皮卡和其他车型。当时朋友媳妇来了一句神评:“以后出去自驾游,是不是可以直接穿沙漠?”销售小哥憋着笑回答,“理论上可以,只要别迷路。”
而且人家不仅仅卖产品,更讲究服务标准。不赚钱卖车、不降服务标准,这些行为穆峰直接怼:坚决反对!之前网上看过段子,有网友吐槽某品牌售后态度敷衍,被气得发誓再也不买。但据说长城这块抓得严,有问题先解决,再谈别的。有一次论坛里有人晒自己远程OTA升级遇到bug,官方客服连夜跟进处理,人家最后夸了一句“靠谱”。
至于动力路线选择,也是门大学问。长城坚持泛内燃机路线,也就是主力车型走PHEV或混动协同,因为续航更强、驾驶感好、省油还能兼顾性能。我那位喜欢折腾改装的大表哥曾经专门拿自家的混动车跑高速油耗数据——回来之后第一句话就是,“比纯电省心多了,高速随便踩。”当然代步场景短途用纯电更合适,小区里充电桩装起来贼方便,不过北方冬天低温续航掉太狠,他老婆天天吐槽“不如烧油踏实”。
顺便八卦一下,以前内部争论主力车型到底要不要做增程式?结果实际场景测下来,中高速增程表现一般般。所以最后定调,不追热点,坚持自己的造车逻辑。这种骨气,其实蛮让人佩服。有网友留言神“别人卷花样,他们卷基础功。”
突然想到小时候看爸爸修老普桑,那时候发动机盖一掀,全靠师傅经验瞎摸索。而现在技术迭代飞快,新平台、新系统不断上线。一位维修师傅私信我抱怨,“以前工具箱万能,现在没有电脑检测仪根本查不到毛病!”时代变化真是一眨眼啊……
关于竞争赛道的问题,也很妙。穆峰直言欢迎大家来越野领域凑热闹,因为没有竞争肯定落伍。他还特意提到真正的越野不是冲坡那么简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安全第一。我认识一个户外圈大神,自称沙漠老司机,有次租辆坦克系列参加穿越活动,据他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底盘扎实,大排量动力足,该稳的时候稳,该爆发的时候绝不含糊。他原话送给大家:“别光想着飙,多琢磨怎么活着回来!”
唉,说来说去,又扯远啦。不过归根结底,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技术革新还是商业模式,中国品牌只有坚守规则,用好产品与服务赢用户口碑才是真理。不然哪怕短期火爆,一旦失控就容易翻船。
好了今天唠这么多。如果让你选,你会更愿意尝试走高端科技范儿的新派国产SUV呢?还是继续信赖那些踏踏实实践行安全与可靠性的传统硬核派?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因为售后服务态度差而瞬间劝退某款心仪车辆的小插曲?评论区等你的奇葩经历分享,我先搬板凳吃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