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

你买个东西,结果实际货不对板,这气人不气人?杨旭这事,很典型。有时候吧,咱们总觉得买二手东西得多留个心眼,怕坑,怕猫腻,结果所有该走的流程都走了,甚至叫了第三方机构来把关,还能中招。这到底是咱自己不够精,还是整个行业都在玩套路?20万公里和20万英里,看起来就是一个单位的区别,可实际上差了十多万公里,根本不是一回事。

咱换算一下,20万英里大概就是32万公里,你本以为买的是个还能凑合用几年得车,结果实际到手的那趟破奔驰都快开散架了。这样的“买卖”,谁受得了?你说查博士这个检测机构到底有没有用?咱消费者请第三方个平台,就是因为信不过车商,想着买个“保险”,结果检测报告也糊弄人。这算哪门子的专业?难道专业就体现在报告敢乱写吗?

二手车商沈先生倒好,明明仪表盘是英文miles,告诉人家是公里数。你问他,他就拿合同里的免责条款搪塞,说交易已完成,不关他事了。你说这路数有什么区别于街头“掉包”吗?明明心里清楚,嘴上死不承认。查博士也推:检测师写错了信息,对不起,但没有相关赔付内容,你们自己协商去。这就跟你饭馆里吃出了苍蝇,老板拿出菜单说“我们没承诺不让苍蝇进菜”,你吃不吃得下?

这事到底怎么个理儿?就让我问一句,咱们买二手车到底能信什么?是商家一张嘴?还是第三方一个报告?现在这些环节哪个都能出问题,买家成了多重防线下的背锅侠。法律上说得很清楚,二手车的里程数直接影响价格和购买决策,这不是“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商家有义务如实告知,检测机构有责任准确检测,你们都是吃这行饭的,连最基本的数据都能弄错,能让人信服吗?

说到底,是不是这个行业根本就缺乏基本的诚信?咱们用脚投票行不行?但现实不让你这样。换个角度讲,杨旭其实已经很警觉了,没信车商一张嘴,非要做了查博士的检测,还是没防住。你说以后买车让不让查博士陪着一起去上路体验一个礼拜?还是每行一步都要请律师站旁边,生怕被坑?照这样闹下去,哪还有心情买卖,整个行业只剩下算计与防备。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根子在于业内对“失误”的容忍度太高。不仅商家能往合同里安插无效条款,检测机构也能草率一笔带过。平台方如懂车帝,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平台责任写得比发票还轻。这种生态下,善良的那一方永远是冤大头。值得好好思考的是,如果这个事件没有曝光,还会有多少类似的猫腻藏着?你以为你机警了,实际上漏洞全在你想不到的地方。

再看看查博士那个回复吧,报告出错,我们不负责。你一个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有什么意义?只收钱不办事,这生意做得太舒服了。二手车商呢,车到底多少公里你自己心里没数?还是说你早知道就是英里,成心玩左手右手对调?你想让买家吃个闷亏,合同里明知违法还往里加,反正赌买家不懂法。但时代变了,买家就该懂法,而且买家学法是被你们逼出来的。

法律在这事上挺明白,那些欺骗性的条款根本不成立。商家不能因为你签字了就什么都免责。更何况,这种误导行为已经触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线,别说免不了,甚至要赔偿。第三方检测机构呢,明明“收钱办事”,出了错就撇清责任,合不合理?只要你写了检测报告,就是对买家的负责任行为。你敢填错数据,就该承担后果。这种写错不负责的态度,已经不是小问题了,谁还敢信专业检测?

更神奇的是,那些平台方,对出事车商最多是整点象征性处理,管起来也就那么回事。互联网时代,平台承担连带责任不是一天两天的说法了。你明明提供交易和评测服务,遇到消费者权益受侵害只发个声明,让买家和卖家自己去斗。那这平台的作用在哪里?只懂收中介费,却不拿出公正和监管来。长此以往,大家都学聪明了——以后不在你平台买车,也不信你推荐的检测报告,那你平台还能剩下什么?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这事摆在眼前,就是一出精彩的“甩锅大戏”。商家甩给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甩给买家,平台拉架不干涉。最后谁赔谁?还不是那个愿意多花时间、金钱闹事的消费者。可换个角度说,这样的事件多发了,行业信誉还剩下多少?你要二手车买卖发展,靠的不是套路和免责条款,是实实在在把每一辆车的真实信息报出来。买卖是信任的交换,不是谎言的游戏。

其实,这两年大家对“二手”概念都放开了,毕竟新车贵,二手车性价比高。可每接触一次二手市场,都在为行业下限发愁。是不是不需要底线了?大家都只是活在侥幸中。“我没被坑我要感恩”,“我被坑只能认命”?如果都这样,谁还敢买二手?谁还敢卖二手?诚信这一环丢了,社会运行起来就得慢三拍。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最气人的地方就在于这里。你把法律条款背得滚瓜烂熟,还是能被市场上的小聪明坑死。检测报告成了摆设,商家合同变成陷阱,平台变成甩手掌柜。这事如果不能有个说法,大家会失去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再说,有多少人能像杨旭这样闹到媒体、律师都介入?大部分人吃了哑巴亏,连维权都不敢。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我想问一句,诚信和责任在这个行业里已成稀缺品了吗?车商不怕丢信誉、检测机构不怕臭名、平台只拈轻怕重,是不是觉得损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但你们这个行业的未来,就押在每一次交易的信用上。只要有一次背信,传出去就是一千次不信任。这最后损失的,是整个二手市场的生态。

如果说以后买二手车,必须带着专业的律师和多重检测程序,才能买到真实的信息,这不是消费升级,是消费退化。大家买车不是买盲盒,更不是买赌局。二手车市场要有未来,只能靠真诚和透明。这件事发生了,有人把锅甩得飞起,但问题不会就此消失。买家只是弱势,但真理是最强势的。谁敢再用“合同免责条款”忽悠人,谁敢再拍脑门乱写检测数据,总有一天会被市场和法律收拾。

二手车买卖出错,检测机构甩锅,平台处理不到位-有驾

一句话,买卖就要明明白白做,谁的责任谁承担。你管不住自己就会被别人管住。商家守信,检测机构做事,平台担责,大家才能放心买二手。否则这锅踢来踢去,总有一天砸到自己脚上。给二手市场留点信任,别光想着利益。诚信和责任,谁敢违背,谁最终都得付出代价。这事不只是杨旭的提醒,也是整个行业的警钟。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