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

我翻了下微信上的汽车圈朋友们的聊天记录,基本上都在议论9月的销量数据。这个月,理想的销量下滑得挺厉害的,官方估算大概跌了三成六,差不多4万辆左右,反观之前还挺火的极氪,也跌了快15%,不过具体数字我也没做专门统计,就是平时留意到的。我心里暗想:哦,这两个品牌位置有点变了,也许是市场节奏在变,也许是价格战在打得更凶。

说到这,突然想到,虽然理想和极氪不再那么火热,但新能源的整体市场,还在持续增长。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老牌龙头,今年依然保持增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能源市场份额大概已经占了40%左右(这数字不确定,但根据我观察的销售数据,大概是这样),比去年同期多了10个百分点。而这,绝对不是偶然。

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有驾

令人奇怪的是,买新能源车的人群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可能更多是技术爱好者或者早期跟风的人,更多的家庭用户在考虑用车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我身边的朋友小王,准备去年买理想One,他算了算,四环内停车费、充电费用、还车折旧,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差不多在0.8元上下。她还觉得,增程式的油电混合用着更安心,城市堵车、充电不便时,油箱可以帮忙过渡。虽说电池技术进步了,续航差不多都破百公里,但随时随地都能拉一把油的心态还在。

但市场的趋势也在变。你说新能源车价格,十五万到二十五万的占据了六成以上(我本人感觉这数字偏粗),这是普通家庭能接受的区间。理想和极氪的车多在二十五万以上,偏向高端。大家明显在抠门,毕竟,这两年各种税费、补贴减少,牌照优惠又限定得紧,贵的车反而伤感情。

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有驾

我还记得朋友的小公司老板说的:‘现在车子买得不多,但要看用得值。’他买了个小型的混动,说白了就是低成本、省心。这也反映出,消费者或许还是挺在乎花得值不值——尤其在经济压力大的时候。

来个跳板题:你觉得纯电、增程、电池容量差别大到什么程度?我猜,有个估算——目前,百公里电耗在15kWh上下,市区充电费用平均在0.5元每kWh(这也得看地区),算算,一百公里电费大概是7.5元,油钱就不谈了(我不得不自我更正,这个算的只考虑电费,油钱还得算油耗——算下来,增程可能更划算,尤其在贵点的地区,有没有?)

说到充电,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充电桩密度越来越高了,每公里大概有1.5个左右,路边的快充站,排队的人不少,尤其在大城市。有时候真觉得,充电配套比想象中成熟很多了。问一下——你是不是也觉得,家用充电桩变得更普及,大家用车的惯会更宅点?这也是为什么理想强调家庭用车、用增程的原因之一。

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有驾

但另一方面,理想的技术创新让我一度觉得它还是挺有野心的。增程式不是小打小闹的方案,研发投入没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我就是要用油电混合,混合得巧,但市场反应不一。毕竟,车市现在逐渐偏向纯电,充电方便、安全感更强。理想准备推纯电车,整车造型、配置都在调试,但第一款车——MEGA,现在看起来火起来的可能性不大(这个我猜测,还没下结论),信心不那么满了。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前几天我和维修师傅聊天,他说纯电快充不在话下,充到半小时,基本能搞定一大半的续航。可问题是,城市里大多数家庭,根本无需考虑范围太远,一两百公里够用。市场悄然发生变化,很多人关注的是这车能用多久,不用折腾。

讲得远一点,我个人对未来市场的猜测没那么乐观。你觉得,如果价格还能再降点,产品再改改,能不能让更多普通人买得起?我想,是有可能的,但现在的局面,就是在这两难里拉锯。可以说,价格、技术、用车体验的博弈,比我预想中还复杂。

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自己感觉,未来两三年,市场会更偏向于实用性和家庭化。那些高端、炫技的车型,可能只留给特定人群,普通消费者会想这车值不值,而不是花大价钱追高端配置。你看,别人的汽车盲点不也是这个嘛?是不是能省点钱,耐用又实用。

新能源车的性价比新趋势,可能还得加个能不能用得顺手。比如说,小毛友的朋友,又买了个入门纯电,跑城区的话,充电快、续航够,没啥大问题。问我:这么便宜,怎么会啥毛病都没有?,我就笑了:你这是踩中了痛点。买车真得看实操,不是看配置酷不酷。这也是我平常想说的(懒得说就懒得说),越便宜越能普及,只要用得起,大家自然就买。

新能源车9月销量出炉,理想和极氪降幅明显,市场逐步向性价比和实用性转变成为新趋势-有驾

市场在变,市场在脱钩当中,普通人需求大概就是:能用、嫩省、耐用。至于那些高价的科技秀,只能说,试试就试试,别太当真。……还能不能再等一等,看后续的价格和产品变化?这是个开放式问题。你觉得呢?这车子,后续会因为更接地气再火起来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