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世界是一辆车,那我们大多数人注定都坐在后排。后排的好处当然不少,比如不用管油耗、不用担心异响、也不用费神琢磨方向盘。但后排的位置,也让你无法决定目的地,只能看着前方那块15英寸的中控屏,想象它会带你驶向光明,而实际上,天窗那边只多了一点触控按键的繁琐,并没多出几厘米的新世界。所以每当我看到还在努力更新油车产品线的厂商,尤其是那些合资企业——具体来说,就是剩下还在体面收割的那几家德系——我都忍不住感慨:这年头,能对燃油车给予不亚于新能源尊重的,除了大众,几乎就只剩“道路以目”了。
你要是预算卡在20万以下,又不想被新能源欺负,也不愿意每天在小区门口跟邻居比谁家充电桩功率大,那大众大概率就成了你的唯一步道。说到SUV,这台途观L Pro作为备选就像你肾上的那颗结石——不是你选它,是它没处不在。而且今天的油车市场像商场买促销商品,一口价、五折、六折齐飞,你心里甚至还会幻想是不是多等几天,大众会不会良心发现给你来个八折清仓,顺便送一批德国产巧克力。
可别被外表骗了,群魔乱舞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在努力整活,造型上努力兼顾油电混和审美,大众倒还真是少数做得像样的。“设计一台油车,活得像个电车”,这句口号绝对比市场部的“KPI”更有说服力。我买ID.4那会儿,其实也是被前脸吸引了,像我这样前脸控看到层次感做得好的都会忍不住犯花痴。途观L Pro就几乎像燃油版的ID.4,或者你也可以说ID.4其实就是纯电版途观,反正大众家的家族脸谱就像隔壁老王的儿子,怎么看都差不多。
说是中型SUV,但尺寸其实没膨胀多少,车长4735毫米,轴距接近2米8。城市里开这种尺寸的车就像干洗店洗衬衫,能装不胀,场地不大还能转身,绝不会像那些动辄膨胀的国产大号SUV,一进地下库就卡在柱子缝里,司机下车都能拿筋膜枪敲个肩。细节有点讲究,但更多是“假装有改变”,什么腰线中网断开了,门把手从电子塞回传统方式,老ID.4风格就这样被反复致敬,活像饭店新推的水煮牛蛙,把辣椒换成青椒就说是新菜。
坐到车里,扑面而来的家族式布局就像翻新老房子的毛坯房,怎么刷都刷不走那股平台化的味道。中控屏偏主驾环绕,方向盘触控面板像是提前准备好的ID.4配件,有种把原本的设定Ctrl+C、Ctrl+V到新车型里的既视感。怀挡设计是最新版平台化设计,和拨杆外形关系不大,就是操作时扭手操作难度升级,力臂变短,一不小心练出前臂肌肉,司机直接加入健身房。触控天窗按键,操作逻辑找奔驰做了个参谋,比用遥控器调节目还复杂,滑动长按才能见分晓。
智能化成果全赖那颗高通8155,像给老小区装上了智能门禁。车机系统总算跟土生土长的国产车机接个地气,从WP配色风格退役,转打国产手机UI,主页面大地图背景和侧栏任务栏都齐活了。只是白底加五彩LOGO看着像奶茶加了辣条,扁平化缺点灵气。系统流畅度一般,但至少不会卡到让你怀疑人生,亮点是手车互联全家福:苹果安卓都能用,谁来驱动谁说了算,高配副驾屏幕是鸡肋,尺寸和体验都能让人想起95后那块备用机。
实体按键削得只剩启停、手刹和万能集成旋钮。这个圆形屏幕旋钮多少有点创意,可以控制音量、驾驶模式、氛围灯,但空调风量温度还不肯加进来,能无线充电就是小恩小惠,但速度只有15W,跟头发分层有异曲同工之妙,快不了,逼得你尽量不充。
音响方面,选了哈曼卡顿其实也就12通道,听起来主打一个情怀:人声解析干净,低音没有强力振动,车内自带清爽感,吵架的时候建议关闭所有音乐,省得影响发挥。座椅设计是全车静态表现唯一能让人嘴角上扬的地方,配置不重要,真正的布局和面料才是灵魂——高配织物皮革混搭,中间填充软硬适中,包裹支撑两翼齐飞,甚至让老司机坐出一种“高铁商务舱”错觉。座椅通风按南方酷热标准只能说勉强够用,天热还是自己带块冰淇淋比较现实。
后排表现不是“炸裂”,但却是“能坐”。空间一般不如国产猛犸级长轴,但基础设计好,坐垫深度够,腿部支撑追着你给,面料摸着顺手也方便打理,坐进去有种陷入软填充的包裹感,这才配得上长途端坐。靠背能调角度算是彩蛋,不过后排配置和国产对手比就有点敷衍,只有后排出风口和两个Type-C口,老手机用户听了默默掉泪,世道艰难,连插口都在逼着你换新。
后备箱471L,规整够用,但地台下没有储物空间,藏着一颗备胎向传统致敬。谁说复古不时髦,大众可是油车届的老绅士,备胎这事不含糊。
开起来,动力底盘也是大众的保守范本:EA888 2.0T高功率版+7挡湿式双离合,220匹马,不惊不喜,顶配才有四驱加20寸轮圈,7.5秒加速,现在谁还在乎。油耗最高7.8L/100km,这年头油耗不超过10都是环保卫士。开起来像温和的中年,动力底盘都在舒适性方向上努力,油门行程前半段声音大却不降挡,后面才有点发力,日常超车够用,别拿电车比,不是一个赛道。静谧性不错,发动机噪音都被风噪胎噪盖住,听到的基本是背景乐。
底盘调校还在厚实感,过减速带能用50km/h硬碾,只听见声音不挨震,后轴偶尔多给点颤动,但能收得住。一切都没有早年德系车那种紧绷劲,转向略重,阻尼变化有点液压假象,滤震性能主打厚道,舒适性>驾驶乐趣。驾驭它像用老式座机拨号,你能玩得很顺手,但乐趣这事别想太多。
讲到这里,有人会觉得智能化标签贴上去,大屏副屏双目摄像头齐活,这车就真能智能化了。其实,骨子里还是靠动力底盘工艺死守的老派工具车,智能化只能算是主流水平填头,远远做不到“颠覆”,甚至连“革命”都邀请不到。成熟本身是优点,如果价格能杀到15-18万区间,那信心还是有的,毕竟中国家庭还是爱稳重的工具人。
但上市一年多,终端卖价还坚挺得像老干妈的辣酱:次顶配两驱版本是22万左右,顶配四驱逼近25、26万,这价格甚至跟“口罩期”前的宝马X1差不多。你以为第三代途观能靠智驾打天下,结果市场已经是七旬大爷“随遇而安”。销售自己都摆烂,坦言买车的客户平均年龄过五十,都是冲着15万的老途观L而来,就算配置阉割、动力缩水、座椅硬如板凳也照买不误。更何况,内部集团还卖华为系,心态无比佛系,客户来就招呼,来喝茶不买车也没啥。
大众这走势,有种“随遇而安”的自我固化。客户和品牌一起慢慢定格,哪怕一口价、哪怕新车型轮番上线,途观依然“同堂销售”混着老油,一边吃老本一边抄新活。问题是你即便把途观L Pro价钱砍到18万,还能镇住市场吗?现在尚界H5都能一统低价江湖,大众ID.系列动不动就传停产,以后国内市场还有啥新鲜感可言?想清楚这些,老大众车主可能只能喝口老白干,感慨一句:“青春就像大众的机械素质,一去不复返”。
所以这场独立试驾之旅,收获倒也很简单:途观L Pro还是那个你熟悉的老帮菜,技术面上主流,智能化也没掉队,舒适稳重不苟言笑。它像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成熟选择,适合在追求激情之前,给自己一个保险的备胎。只不过,时代不等人,别等下一个智能化浪潮真的打过来,大众还在流连于油的香味,原地怀念机械的初心。
最后送大家一句自嘲:如果人类的进化都像汽车智能化这么“务实”,那我们现在还住在树上,偶尔下来吃香蕉,也不会嫌弃油腻。至于途观L Pro值不值得买,不如先问问你家老人的腿坐得舒不舒服,别到头来光智能化了座椅,忘了自己其实还在后排安稳地花着油钱回家。
(END)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