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

“穷买日系富买德系”,讲真,这句老话最近又被我那个刚摇到号的朋友翻出来当圣经了。他拿着20万预算,在卡罗拉和速腾之间反复横跳,精神状态堪比量子纠缠,最后跑来问我。

我能说啥?我只能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了,这特么是一门玄学,是新时代车圈的“道诡异仙”。你以为你在选车?不,是车在给你的人生剧本打标签,是消费主义在对你进行灵魂拷问。

这事儿的本质,就跟有人信上帝,有人信科学一样,它不讲道理,它讲信仰。

先说日系车,尤其是丰田本田这种。它们的核心产品力是什么?不是发动机,不是变速箱,甚至不是那薄如蝉翼的车漆。它们的核心产品力,是一种精神上的“金钟罩铁布衫”。

你买一辆卡罗拉,你买的不是一辆车,你买的是一个承诺。一个“哥们儿我绝对不会在上班路上给你整活儿”的承诺,一个“就算天塌下来你这四个轮子也能滚”的承诺。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平时看着不起眼,扔水里就能用,用完你甚至都懒得看它一眼。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问题本身。

对于一个每天被房贷、KPI、孩子奥数班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年人来说,这种“无感”的可靠性,简直就是赛博功德,是物理意义上的救赎。他最怕的是什么?是生活里再多一个不可控因素。你跟他说驾驶乐趣,他只想问你这玩意儿堵车的时候能自动跟车吗?你跟他说推背感,他只想知道这车保养一次是不是比他一个月的话费还便宜。

所以你看,买日系车的人,不是穷,是“怕了”。是被生活毒打之后的一种妥协,是一种“我不过了,但车必须得过”的实用主义飞升。他们把车彻底工具化了,变成了一个跟你家冰箱、洗衣机没啥区别的白色家电。你不会对你家冰箱有什么情感寄托,对吧?它坏了菜了,你只会骂骂咧咧然后换一台。日系车,就是这么个东西。

然后我们再看德系车。诶,这就有意思了,画风突变。

德系车,尤其是BBA,它卖的就不是车了,它卖的是一个“品牌图腾”。那个三叉星辉,那个蓝天白云,那四个圈,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符”,贴脑门上能辟邪,开出去能自动给你划分社会阶层。

讲真,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德系车的人,我太懂那种感觉了。你开着一辆奔驰,你获得的不是物理位移的便捷,而是一种“我的人生正在BGM里稳步上升”的幻觉。底盘扎实?那是必须的,因为你的人生不能颠簸。内饰豪华?那是必须的,因为你的奋斗值得被犒劳。操控精准?废话,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还掌控不了一台车吗?

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有驾

这一切,都构建出一种神圣的叙事。而为了维护这个叙事,车主们愿意付出一切。维修费贵?那是“德味儿”的代价。小毛病多?那是“高科技”的正常损耗。油耗高?那是“澎湃动力”的必然结果。

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有驾
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有驾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德系的人,就是喜欢德系本身。他不是不知道这车伺候起来像个祖宗,但他需要这个祖宗给他带来的精神加持。这是一种信仰充值,你跟一个虔诚的信徒去聊性价比,他只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就像你问一个果粉为什么不买安卓,他能给你扯一万个理由,但核心就一个字:爽。这个爽,是玄学,是无法量化的。

所以,“穷买日系富买德系”这句话,表面看是钱的问题,里子其实是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寻求一个绝对可靠的避风港;另一个是试图用消费构建一个坚固的自我,来对抗外界的审视。一个求“稳”,一个求“赢”。

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

因为一个幽灵,一个名叫“国产电动爹”的幽灵,正在车圈上空盘旋。

这帮新势力简直就是一群疯子!它们不讲武德,不按套路出牌,它们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它们把过去日系引以为傲的“省油”,用一度电几毛钱的成本直接干成了笑话;它们把德系吹上天的“智能科技”,用彩电、冰箱、大沙发和不要钱的智能驾驶硬件,变成了标配。

你跟日系说省心?国产车主说我三年连引擎盖都没打开过,有啥可操心的?你跟德系说豪华?国产车主直接在车里给你K歌、看电影、做按摩,就问你怕不怕?

这一下,整个逻辑全乱了。日系车的“省”不成立了,德系车的“豪”也被降维打击了。过去那套基于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被这群“雷电法王”用充电桩砸得稀巴烂。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细品,是不是内味儿就出来了。

现在你再去看“穷买日系富买德系”,你会发现它有了全新的解释。

讲真,我每次看到BBA那个保养账单,都想顺手买两张彩票对冲一下,万一中了呢?

在国产车已经把性价比拉满,把体验卷到天上的今天,还坚持买日系的,那不是穷,那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对“不确定性”的极致厌恶。他们买的不是车,是路径依赖,是旧时代的惯性。

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有驾

而现在还坚持买德系燃油车的,也不是富,那是一种对“经典”的最后坚守。他们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一张过去的船票,是一种“任你电动化浪潮滔天,我自巍然不动”的信仰宣言。他们要的,就是那个发动机的轰鸣,就是那个机械的质感。

所以你看,这个老话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升华了。它从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日系车主求稳,德系车主求赢,而国产车主直接掀了桌子-有驾

当一个明明有更好、更便宜、更智能的国产车选项摆在面前时,你如何选择,才真正暴露了你内心深处到底在恐惧什么,又在渴望什么。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在特斯拉,不在英伟达,而在那些能把马路开成“黑暗森林”的老头乐。同理,汽车消费的终极奥秘,也不在参数表里,而在人心里。

而人心,是最不讲道理的。能想明白这点,就阿弥陀佛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