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明明是结构截然不同的两种变速箱,为何主打可靠耐用的AT变速箱里,有时也会出现CVT标志性的钢带结构?这并非工程师的“混搭”游戏,而是自动变速箱技术进化中一场精妙的融合创新。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智慧的设计秘密。
传统AT的核心:行星齿轮与液力变矩器的交响曲
要理解钢带如何在AT中找到位置,首先得回顾AT变速箱的基石构造。不同于CVT依赖钢带(或钢链)在锥轮间滑动实现无级变速,也不同于双离合(DCT)两套离合器交错工作的原理,传统自动变速箱(AT)的核心是两大经典组合:
1.液力变矩器: 它取代了传统离合器的硬连接。发动机驱动内部的泵轮旋转,搅动变速箱油形成高速油流,这股油流冲击涡轮叶片,带动涡轮旋转输出动力。这种“油液传动”方式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平顺起步和扭矩放大能力(尤其在车辆起步时可放大2倍以上扭矩),并有效隔绝了发动机的振动与冲击。
2.行星齿轮组: 这是实现多个固定档位的关键。通过精妙组合太阳轮、行星轮、行星架和齿圈,配合多片离合器或制动器的锁止与释放,就能在同一个紧凑空间内变化出多个传动比(如6速、8速、9速、10速)。行星齿轮组的刚性和紧凑性,赋予了AT变速箱强大的扭矩承载能力(轻松突破1000N·m),这也是硬派越野和重载皮卡青睐AT的根本原因。
钢带现身AT:效率优化与静音革命的幕后功臣
那么,在行星齿轮和液力变矩器主导的AT世界里,钢带扮演什么角色呢?答案指向一个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辅助子系统——变速箱油泵的驱动。
传统油泵驱动的局限: 在绝大多数AT变速箱中,负责提供液压力的油泵是直接由液力变矩器的泵轮(连接发动机端)或输入轴驱动的。这意味着油泵的转速始终与发动机转速紧密绑定。发动机转得快,油泵就转得快,输出油压就高;发动机怠速或低速运转时,油泵转速低,油压就低。
高转速下的效率困境: 当发动机高速运转(例如高速巡航),油泵转速也随之飙升。此时,油泵提供的油压和流量往往远超变速箱实际所需。多余的液压能被白白浪费,转化为热能并消耗发动机功率,无形中增加了油耗。
钢带的巧妙介入: 为了突破这一效率瓶颈,一些先进的AT变速箱(例如通用汽车在其最新的多档位AT,如8L、9T、10L系列上采用了类似技术)引入了一项创新设计:使用一条小巧但坚固的钢带或钢链,来驱动油泵! 这套系统通常被称为“可变排量油泵”或“解耦式油泵驱动”。
钢带驱动的油泵如何提升AT性能?
1.按需供油,降低能耗: 驱动油泵的钢带并非直接硬连接到高速旋转的输入轴。它通过一个精巧的电子控制离合器或可变行程机构与输入轴相连。控制系统(TCU)可以实时监测变速箱实际所需的液压压力。当检测到油压需求不高时(如高速巡航、匀速行驶),系统会控制离合器部分分离或调整驱动行程,使得钢带驱动的油泵转速低于输入轴转速,甚至接近怠速需求。这就大幅减少了油泵的多余做功,直接降低了发动机的负载和油耗。材料中提到的“通用最新10AT比自家6AT减重12公斤,配合闭缸技术实现低油耗”,这种高效油泵设计功不可没。
2.优化NVH,提升静谧性: 传统直接驱动的油泵在高转速时会产生显著的噪音和振动。钢带驱动的可变排量油泵工作在更低的、按需调整的转速下,有效降低了高速行驶时变速箱内部的噪音源,提升了座舱的静谧性和高级感。
3.精简结构,减轻重量: 虽然增加了一条钢带和相应的控制机构,但相比于传统油泵在高转速下浪费的巨大能量,以及为散热增加的负担,这种按需供油的设计在整体系统效率、热管理和轻量化上更有优势。钢带驱动方案的引入,是AT变速箱在追求更多档位(如9AT、10AT)的同时,还能实现减重(如前文提到的减重12公斤)和高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殊途同归:技术融合只为更优解
因此,AT变速箱中出现钢带,绝非其核心传动原理(行星齿轮+液力变矩器)的改变,而是在其液压子系统上进行的一次效率革命。工程师们巧妙地借鉴了CVT中成熟、可靠的钢带传动形式,将其应用于油泵的驱动,实现了液压供给的智能化按需分配。
这与CVT中依赖钢带在主传动路径上传递动力、连续改变传动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CVT中,钢带是传递动力的“主梁”;而在采用此类技术的AT中,钢带是提升液压系统效率的“隐形帮手”。
结论:创新源于对效率的不懈追求
变速箱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追求效率、平顺、可靠与响应速度的进化史。在AT变速箱中发现CVT标志性的钢带,并非混淆了技术路线,而是工程师们打破思维定式、博采众长的智慧体现。它精准地解决了传统AT油泵驱动固有的效率痛点,通过按需供油显著降低了能耗和噪音,并助力实现了更多档位、更轻量化的设计目标。
这种看似跨界的技术融合,恰恰证明了汽车工程领域的活力与务实精神。无论是CVT的丝滑平顺、DCT的敏捷高效,还是AT的坚固可靠,顶尖的设计师们始终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目的只有一个:为驾驶者带来更舒适、更经济、更愉悦的驾驭体验。未来变速箱技术的发展,必将走向更深层次的优化与融合,让我们拭目以待更多精妙的工程解决方案诞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