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i8发布会的碰撞测试视频中,乘龙M3卡车车头以近乎90度角翻转坠落时,整个商用车行业都听到了信任崩塌的脆响。这场被网友称为“卡车界耻辱”的画面,让东风柳汽陷入成立35年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8月5日,东风柳汽研发院车身开发部部长张源与液压举升系统设计师梁霄首次公开接受专访,拆解液压锁止机构的技术原理,还原测试背后的关键细节——这不仅是一场关乎企业声誉的辩护,更是对汽车行业测试伦理的深刻拷问。
一、液压锁的“不可能失效”原理
在东风柳汽的实验室里,梁霄用一台乘龙M3的液压锁止机构演示了争议的核心:这个直径12厘米的圆柱形装置,通过油路压力控制锁销伸缩,锁止状态下可承受30吨纵向冲击力,相当于5辆满载轿车的重量叠加。“只要液压锁处于锁止位置,油路处于下降状态,哪怕用起重机硬拉,驾驶室也绝不会脱落。”张源的语气带着工程师特有的笃定。
这种自信源于乘龙M3的设计逻辑。作为中重卡平台主力车型,其液压锁止机构采用双保险设计:主锁销直径28毫米,辅以4个辅助锁舌,形成“蜂巢式”受力结构。研发数据显示,该机构在-40℃至80℃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通过了10万次循环测试——相当于一辆卡车10年的正常使用强度。张源展示的碰撞测试报告更直观:2024年在中汽研进行的标准测试中,乘龙M3以60km/h速度撞击刚性墙,驾驶室仅后移15厘米,A柱无变形,锁止机构完好无损。
但视频中那辆二手乘龙M3的表现却背离了这一切。“车头像被按了开关一样顺滑翻转,这只有一种可能——锁止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梁霄演示了关键操作:持续泵油使驾驶室抬起,再轻微撬动锁体,即使反向泵油让车头回落,锁销也会卡在半开位置。此时从外观看车头与底盘严丝合缝,但实际仅靠重力贴合,急刹或轻微碰撞都能导致分离。浙江温岭2020年就曾发生类似事故:一辆货车因保险扣未扣好,急刹时车头呈90度翻折,与测试视频如出一辙。
二、测试条件的“三重失真”
东风柳汽的质疑直指测试设计的特殊性。根据中国汽研声明,测试用车是加装了自动驾驶装置的二手乘龙M3,配重至8吨且未说明锁止状态。“这就像用改装过的二手车去参加碰撞测试,结果却要原厂背锅。”张源的比喻一针见血。
最关键的争议点在于测试工况的非典型性。现实中重卡满载时总质量可达30吨,碰撞能量与8吨空载状态相差近4倍,而100%正面对撞的场景发生率不足事故总量的3%。更隐蔽的问题是高低差设计:乘龙M3的纵梁高度达90厘米,理想i8的保险杠高度仅50厘米,这种“以低撞高”的姿态会导致乘用车钻入卡车下方,本应触发卡车的溃缩吸能结构,而非驾驶室分离。“就像用匕首去挑门锁,再坚固的结构也经不起这样的针对性破坏。”梁霄补充道。
测试流程的透明度缺失加剧了不信任。东风柳汽表示至今未收到完整测试数据,无法确认车辆是否经过改装、锁止机构是否被人为干预。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商用车领域尤为敏感——乘龙卡车的客户多为物流企业,车辆出勤率直接关系营收,视频带来的“质量质疑”已导致3家大客户暂停订车。张源坦言:“我们不怕比质量,但不能接受用魔术手法制造的虚假对比。”
三、行业暗战与信任重建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不同赛道企业对“安全”的话语争夺。理想汽车通过展示“撞翻卡车”的视觉冲击,强化了自身的安全标签;而东风柳汽则必须证明,商用车的安全逻辑从来不是“不被撞翻”,而是在事故中保护驾驶员生存空间。乘龙M3的“龙骨驾驶室”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车门内置3毫米厚防撞梁,方向盘可溃缩15厘米,在锁止机构正常工作时,能为司机保留70%以上的生存空间。
东风柳汽的应对已超越危机公关范畴。法务部门正调取测试车辆的维修记录,核查其是否存在锁止机构维修史;技术团队则计划进行公开复测,模拟不同锁止状态下的碰撞结果。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标准的反思——目前小车撞大车的测试并非强制性项目,缺乏统一规范,这给了企业自定义测试条件的操作空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委员会已呼吁制定《非对称碰撞测试标准》,明确车辆状态、配重要求等关键参数。
当记者问及最想对公众说什么时,张源指向实验室墙上的标语:“商用车的安全,是每天跑在路上的司机用生命验证的。”在他看来,这场风波终将过去,但留下的警示不会消失——当安全测试沦为营销道具,受损的不仅是企业声誉,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而那辆在视频中翻转的乘龙M3,或许将成为推动汽车测试伦理进步的“代价标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