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车大降价 红旗E-QM5直降4万 吉利熊猫最高降45%

最近这阵子,只要您稍微关心一下汽车市场,肯定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纯电动车的价格,简直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一个劲儿地往下掉。

亲戚朋友聚会聊天,都免不了问一句:“听说现在买电动车便宜了一半,是真的假的?”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国产电动车的4S店,销售人员挂在嘴边的可能不再是这车有多少黑科技,而是“哥,我们现在优惠力度特别大”。

这场突如其来的降价潮,让准备买车的人心里直痒痒,也让刚提车的人心里五味杂陈。

国产电动车大降价 红旗E-QM5直降4万 吉利熊猫最高降45%-有驾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一捋。

咱们先看看这价格到底降得有多狠,用实实在在的数字说话,感受才最真切。

根据懂车帝七月份刚发布的数据,市面上有五十多款纯电动车,降价都超过了一成,也就是打了九折以下。

这里面,唱主角的、降得最猛的,几乎全都是咱们的国产品牌。

最夸张的要数上汽的荣威i6 MAX EV,这款车直接给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折扣,降价幅度高达百分之四十五。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一辆原本要卖二十多万的车,现在您可能揣着十一二万块钱就能开回家,省下来的钱,足够再添置一辆代步小车了,这优惠力度,说它是“骨折价”一点都不过分。

您别以为这只是个别车型的极端操作,这股降价风潮是全面开花的。

在降价排行榜的前十名里,清一色都是我们熟悉的国产品牌,简直就是一场自家人的“价格大比武”。

比如说,蔚来汽车新推出的子品牌乐道,它的首款车L60,还没正式大规模交付,就直接给出了超过八万元的巨大优惠,可以说是诚意十足。

再看咱们的“国车”代表红旗,旗下的E-QM5车型也相当接地气,优惠了四万块钱,让更多普通家庭有机会体验一把“国宾座驾”的感受。

就连平时主打年轻人市场、价格本来就很亲民的吉利熊猫系列,也加入了这场优惠活动,让很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这股风潮并不仅仅局限在中低端市场,那些我们印象里价格比较坚挺的中高端车型,这次也纷纷放下了身段。

比如曾经被视为智能轿跑标杆的小鹏P7,一口气就给出了六万多的优惠。

上汽旗下的高端品牌智己LS6,上市时风光无限,现在也拿出了接近两成的让利。

还有长安启源A07、吉利银河E8、比亚迪宋PLUS EV这些在马路上能见度非常高的热门车型,随便问问,降个两三万都是基本操作。

这些车本来就是市场上的香饽饽,这么一降价,性价比一下子就显得更高了,吸引力自然也就更强。

国产电动车大降价 红旗E-QM5直降4万 吉利熊猫最高降45%-有驾

这还没完,价格再往下探,那些十万到十五万区间的经济型家用车,也一个没跑掉。

比亚迪的海豚和元Pro,作为这个价位的销量常青树,同步给出了一万六左右的优惠。

广汽的AION Y,一直以大空间著称,现在也让利一万八。

深蓝的S07降了两万五,奇瑞的iCAR 03也优惠了两万多。

对于预算有限、追求实惠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购车的门槛实实在在地又降低了一大截。

甚至连长安Lumin这种几万块钱的微型代步小车,都降了八千块。

可以说,从上到下,从高端到入门,整个国产电动车市场都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降价。

那么问题来了,车企又不是慈善机构,为什么要这么“亏本”卖车呢?

这背后其实是几股力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在去年年底正式退出了。

以前我们买电动车,国家会给一笔钱作为补贴,这笔钱虽然是补给车企的,但最终都体现在了我们买车的价格上。

现在这笔钱没了,车企为了维持住原来的销量和市场热度,就得自己掏腰包把这部分优惠补上,不然价格一下子涨上去,消费者肯定不买账。

其次,就是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过去几年,几乎所有车企都看到了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建工厂、开生产线,产能一下子就上来了。

但问题是,车造得越来越多,买车的人虽然也在增加,但增速却赶不上新车下线的速度。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车比人多。

经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还没卖出去的新车,这些车每天都在产生仓储费和资金利息,压力非常大。

为了尽快把车卖出去回笼资金,降价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国产电动车大降价 红旗E-QM5直降4万 吉利熊猫最高降45%-有驾

说白了,就是一场为了生存下去的“清库存”大战。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部因素,那就是造车成本,特别是电池成本的下降。

电动车最核心、最贵的部件就是动力电池。

前两年,因为各种原因,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被炒上了天,车企们都开玩笑说自己是在给电池厂打工。

而现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电池的成本降下来了,这就给了车企非常大的降价空间。

他们可以把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直接返还给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来刺激市场,同时自己的利润也不至于亏损得太厉害。

这场降价潮,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正准备买车的消费者,这当然是好事,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车。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烦恼,那就是“今天买,明天会不会更便宜?”很多人因此陷入了观望状态,总觉得最低点还没到,生怕自己一出手就买在了“半山腰”。

而对于那些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来说,心情可就复杂多了,很多人在网上抱怨自己成了“韭菜”,感觉被车企“背刺”了。

自己花高价买的车,没过几个月就官方降价好几万,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这也直接冲击了二手车市场,新车价格一降再降,二手车的保值率就跟着大跳水。

一辆开了两年的电动车,现在可能连原价的一半都卖不到,这让很多想换车的车主也犹豫了。

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场看似混乱的价格战,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这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非常强大,拥有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智能系统,我们都能自己生产,并且成本控制得很好。

这种强大的内功,是我们敢于打价格战的底气。

这场激烈的内部竞争,虽然残酷,但它就像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会淘汰掉那些技术落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而存活下来的企业,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强大、更高效。

这其实是在为我们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市场做一次内部的“大练兵”。

只有在国内这个最“卷”的市场里打赢了,将来出去面对国际巨头,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所以,这场降价潮,短期内看是市场的阵痛,但长期来看,它正在催生一个更健康、更强大、更能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汽车产业,而我们普通消费者,最终也能从中享受到技术更好、价格更实惠的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