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新闻,说日产要卖掉在横滨的总部大楼,970亿日元,差不多45亿人民币。听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就是公司真是走投无路了。这类大企业要不是经营出问题,要么资金链断裂,不然也难出现卖楼这种事。
我记得之前碰到一个维修工,聊起日系车的布局,他说日产现在的钱都打水漂了,靠裁员+关厂拼命,真不敢想未来还能撑多久。这当口我想,日产这次卖楼,是不是等于给自己挖了个新坑?
日产这个动作挺有指向性的,卖总部大楼,未来变成租的,暗藏着公司亏得要命的信号。你想想,车企要想稳住,起码得有个像样的总部吧?别的品牌都还在盘算怎么继续优化布局,日产反而要把资产变成流动资金了。
说实话,这事不是突然的。去年我翻了下笔记,日产广泛裁员,console工厂计划提前关闭。有个朋友——曾在日系车修理站工作,说:他们(日产)裁员很干脆,裁到你都觉得他们‘就差把工厂拆了’了。 那个年代,旗下工厂事关供应链的稳定。
日产的财务状况让很多人皱眉。2025年一季度,亏了6708亿日元。你敢想象?那可是超过了整个花费在研发上的预算。这么说吧,1000亿日元大概1亿美金,而日产如此巨大的一笔亏损意味着公司现金已经快被掏空。
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日产亏得这么严重。除了管理不善、市场调整慢之外,我觉得,供应链问题可能也有很大关系。你知道,日产的供应链很像厨房的食材供应链,要保证调料和食材随时到位,才能炒出好菜。全球芯片、零配件短缺,从去年开始就是大问题。
他们曾试图通过与本田合作,谋求共享资源,甚至想买一些零件厂,但都卡在利益分配和战略不同。真是,合作本来是好事,偏偏两个大厂的脾气和利益——我估计,是导致合同很难落地的根源。
我还注意到一点:近年来,日系车把质量做到极致,可是财务稳定这块,却像个悬崖。质量不好可能也会影响保值率。你买了日产新车,心里就会打问号:几年后还能值多少钱?
说到市场反应,平均一辆日产车的残值比竞品低一些,做个粗略估算,保值率大概只有50-60%(这段先按下不表),而韩系车就更靠谱一些。这样一算,消费者的生命周期成本其实也会变高,买车就意味着用得安心、也放心这个基础在下降。
对日产来说,卖楼算是最后手段吧。很多车企的总部其实现役已久,可大多还会找到维持的理由——比如品牌形象、人才聚集。但是日产这么快就要把总部卖掉,反映的是公司没有办法维系原有规模和形象。
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像个反转的剧情。曾经看似稳重、坚固的企业,现在变成随时可以折腾资产的状态。我还在猜:他们为什么不干脆把总部租出去,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大概是舍不得丢掉的品牌象征?还是担心拆了会出乱子?
另一方面,日产还在积极调整。计划到2027年前关闭7个工厂,裁掉2万人。全球10多座工厂里,裁员这么多,意味着未来日产可能更像个轻资产公司。
你说,这和特斯拉烧钱买市场的套路不同,日产算是认赔了,更务实一些。这样一来,他们的竞争力是不是也会打折扣?毕竟,短期的财务危机,读者都懂,是未来铺路的大难题。
冻着人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在想:他们还能撑多久?会不会,下一步像沃尔沃一样,彻底卖出核心资产换流动性?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一下同档次车,像丰田和本田,财务上的稳健就很明显。大家都知道,丰田一年现金流入大约好几千亿日元,不会轻易卖房救急。
这让我突然想到:其实车企的财富密码,不仅仅是卖车的利润,还在于资产的长线布局。日产这种卖楼,就像一个最后的赌注。
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公司把总部变成租赁物业,这会不会影响到员工心态和协作?毕竟,文化氛围不一样了。可能组织的凝聚力也会变,毕竟,老板都快变身房东了,有没有点奇怪?
这事没想清楚,也许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汽车行业,早就不是单纯制造和销售那么简单了。资产盘活、财务重组,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未来会怎样?我还在等答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