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筹划入股零跑,新能源圈的“技术换资源”新局
那天在小区门口洗车,碰上老胡——前几年还开着老捷达的哥们,现在也开始琢磨电车了。他跟我唠嗑,说最近听说一汽要和零跑搞点大动作。我笑着回他:“你消息挺灵通啊,这事儿确实有点意思。”
其实这俩品牌凑一起,也不是临时起意。早在春天刚冒芽的时候,他们就签过个合作备忘录。具体咋分工?群里有懂行的师傅说,一汽手头资金、渠道都宽裕,但玩智能化、电动化这些新花样,还真不如零跑折腾得快。而且听说零跑那个“四叶草”电子架构,还有CTC电池底盘啥的,全是自家研发出来的,不少老司机都觉得这套东西将来可能比什么L2辅助驾驶更值钱。
三月份签完字没多久,就有人发现红旗G117那个项目,整车开发直接让浙江那边接了单。有人调侃,这算不算国企带头支持民营科技创新?反正大家心知肚明:传统大厂想补短板,新势力缺资源,两下子对上眼神儿。
不过,说到底还是资本和技术互相看对眼。一汽要买10%的股份,有人嫌少,其实挺精明:既能插手发言权,又不用背太多风险。这种事,在微信群里经常被拿出来分析。有位做二手车生意的小杨直言:“10%已经够狠了,将来真闹掰也好抽身。”
至于为什么盯上零跑,有朋友开过他们家的C11,说智能座舱系统用起来顺溜,语音识别还真比某些合资品牌强不少。但毛病也不是没有,比如冬天续航掉得厉害,上次去东北出差,一个修理厂师傅就抱怨:“到-20℃以下,那表显续航基本只能信一半。”但这些问题,大厂介入后估计会慢慢解决。
站在另一边看,对零跑一汽就是靠山。不光钱多,还能帮忙压低采购价——毕竟体量摆那儿呢。之前有销售私下透露,自打风声传出来后,好几个供应商报价都松口气了,不敢随便涨价。“现在市场卷成这样,只要后台硬气点,就能砍下来几块钱。”他说话时候满脸无奈,“以前我们自己谈,人家根本不搭理。”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政府关系。一汽这种央企背景,在很多地方批地、建厂、申报补贴都有优势。有熟人去年试图给亲戚买台纯电SUV,无奈户籍卡在外地,被告知“指标紧张”。如果将来两家深度合作,这类障碍或许会少很多吧。
当然最让人遐想的是海外市场。有邻居今年刚从欧洲回来,他提到德国街头偶尔能看到中国造的新势力车型。“再过一年,也许咱小区楼下停着的国产电动车,会漂洋过海卖去法兰克福。”这话当时大家都乐呵呵地听,可谁知道哪一天变成现实?
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零跑营收翻了一倍多,总算熬出了盈亏平衡线。不过业内普遍担心资金链压力太大——造新能源烧钱速度,比油改混时代快多了。这时候拉上一汽当队友,无论是扩产还是研发,都稳妥不少。
值得八卦的是,两家公司首款联合开发的新车型已经立项推进中,据说名字还没定死。红旗线上的工程师曾偷偷吐槽,“跟民企合作效率高,但流程管控又不能全放开,经常两边吵架”。这种鸡飞狗跳的小插曲,其实才是真正落地前最考验人的环节。
未来会不会像某些日系、美系一样彻底合并?没人敢打包票。目前更多是在探路,各取所需罢了。有意思的是,每次行业出现类似联姻,小圈子总免不了流传各种段子:什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或者“一朝同床异梦”,反正谁占便宜谁清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前阵子群里一个冷知识分享:2017年北京限号升级后,一辆挂京牌的大众朗逸被主人封存进地下库,到现在只为每年检一次……而那些天天讨论新能源的人,却未必真的等得到所有旧格局推倒重来的那一天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